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八节 庐
第八节 庐山的慧远在道生和觉贤等活跃于江南之际,则为与长安的罗什,共称双璧的庐山慧远(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他是江南的实力者,也是道安的高足弟子。是雁门楼烦(山西省崞县东)人。二十一
第八节 庐山的慧远
在道生和觉贤等活跃于江南之际,则为与长安的罗什,共称双璧的庐山慧远(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他是江南的实力者,也是道安的高足弟子。是雁门楼烦(山西省崞县东)人。二十一岁时,与其俗弟慧持,同入道安之门,但在襄阳,由于兵乱,道安四散门人,因而别师,入江南庐山,住东林寺三十余年,终其身未再下山,其间,送客亦以虎溪为界。致力于佛道之弘扬。东晋安帝元兴元年(西元四○二年)与刘遗民及周续之等道俗名士二十三人,结社于东林寺般若台,倡行念佛。世称此一结社为白莲社。他专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念十方现在佛中之一的阿弥陀佛,此与后世弥陀念佛的立场略异,不过,此后中国的净土教,则仰慧远为净土宗(莲宗)的初祖。由他的关系而集合了江南的好多名士,因他自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般若学者,他也精通儒学及老庄思想之故。当时,北方的五胡之乱,促使许多的农民向南方流亡,开拓了江南之地。接着由于西晋之亡,而此一族,南下都于建业,成为东晋,这批新到的贵族,人数很多,故也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的权力,以致造成忧郁的风气,清谈之徒辈出,走向逃世隐逸,标榜虚无恬淡,竹林七贤等便是最好的例子。对于如此态度的知识分子,和戒律严正的慧远及其念佛三昧之提倡,颇能收到彼此唱和之效,促成他们强有力地觉醒。据《十八高贤传》的传说,谓因谢灵运的心陋而遭慧远拒绝入社,陶渊明因为饮酒而自己固辞入社。然而,得入该社成为白莲社十八高贤的人物之中,考与在世年代不合者有之,故从历史考察以为白莲社之成立并非事实者亦有之。
慧远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八十三岁,寂于东林寺,其间,由他邀请而有觉贤译出《达摩多罗禅经》,江南因此而受到禅定之注入与普及。又有法净及法领,由慧远授命而去西域求梵本。据称,觉贤所译六十卷《华严经》,便是出于他们求来的梵本。又因慧远不离庐山,遇到佛教思想的难解之处,或将门下送去罗什之处,或以书简寄向什公质疑,那些书简,现被收存于《大乘义章》中。远公又尝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乃因当时的桓玄,质令沙门礼拜君王,故起而着论反对。他继承其师道安的遗志,表现出僧界的气节。也是为准备将来惹起类似的问题,而作一解答。
当时另一风气之一,乃是求法僧之辈出。智猛于弘始六年(西元四○四年)与同志之沙门十五人,自长安出发,参拜佛迹。宝云之一行,也于东晋安帝隆安(西元三九七─四○一年)之初,赴西域,从张掖起,与法显同行,而他先行归国。又有智严,也和法显同行,先至罽宾,后伴觉贤回长安。在许多求法僧之中,最有名的是法显,他慨于律藏之阙漏,于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和同学慧景、道整等,同由长安出发,遍参佛迹,途中同伴相继离他而去,经锡兰,义熙十年,由海路回国至青州(山东省)之时,仅他一人而已。随后便在建业之道场寺,和觉贤共译《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又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后来寂于荆州的幸寺,是年八十岁。他写的旅行记《历游天竺纪传》,被称为《高僧法显传》,或《佛国记》,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西域印度的永久指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