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一节 国家

第六章 隋之佛教──国家之统一与佛教第一节 国家佛教当佛教传播弘通于中国社会之际,作为契机于中国人的信仰及伦理而言,常与佛教的教团之间产生各种问题。现在,且看隋代正在建设一个统一的国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一节 国家佛教   当佛教传播弘通于中国社会之际,作为契机于中国人的信仰及伦理而言,常与佛教的教团之间产生各种问题。现在,且看隋代正在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家之际,与佛教的教团,是保持着怎样的关系呢?   隋高祖文帝,是在北周武帝废佛之后的北周静帝大象三年(西元五八一年)受静帝之禅而即帝位,并改元为开皇,到了开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合并了南朝的陈,而完成了天下统一的大业。它结束东晋以来二百六十多年之中群雄割据和南北对抗的分裂局面。此后迄于唐高祖灭隋为止的三十多年间,不但统一了全国,同时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来长足的发展。例如当隋文帝即位不久,便强有力地推进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为统一的国家开创了新面貌。   但是,隋之建国,是在前后十三年间,灭亡胡族王朝的北齐和北周,汉族王朝的后梁及陈,对于这四个王朝遗臣的处理和待遇,便成了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消弭汉胡两族之间的反目和对立,必须优遇胡族的遗臣,同时助成隋朝革命的也是以北周系的官僚为中心。为了缓和隋之中央官僚阶层中潜伏着多元性的势力磨擦起见,确立一个协调统一的国家机构,便成了迫切的急务。因此,为了寻求一种统一国家的精神基础,或是一种新政策的指导原则,隋文帝采用了超越一切差别观念的、绝对平等的佛教思想,指导隋朝迎向全国大一统的伟业。   于是,以北周之废佛为端绪,接着便是隋朝对于佛教复兴的一大运动,这一运动,意味着中国佛教已超越了过去的印度佛教而有了新的开展。例如首先将南北佛教作了统合,便是脱离了印度佛教,而使成为中国人的佛教,加进新的要素,适应于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新宗派,因此构成了隋朝的佛教史。因此,若谓不经过北周灭佛之经验为基盘,可能就产生不出中国的新佛教来,也不为过。说起隋朝的复兴佛教及其惊人的发展,首先应该屈指数一下文帝复兴佛教的事业。虽然,完成统一天下之霸业的隋文帝,也像一般的中国皇帝,以中国传统思想儒家的德治主义为理想,通过礼教的实践以推进强力的文教政策,可是在胡汉两族对立的形势尚未完全消失的当时,仅靠儒教的德治主义是不够的。何况文帝自己对于儒教的理解也不太深刻,不过作为一个汉族的君主,在形式上对于儒教表示关心而已。因为文帝幼时,系被冯翊般若寺的神尼智仙所抚育,由此影响他与佛教的关系不浅,故到他晚年,信仰佛教的热忱渐次升高,对于儒教则相对地冷淡下来,并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西元六○一年)六月,诏令全国,废除公立学校,同时颁送佛舍利至天下主要的诸州达百十一所,建立舍利塔。此乃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创举。此后文帝为了佛教信仰的实践,在仁寿年间,又倡行了三次的建塔功德:   第一次,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文帝诞生日),起塔三十所。   第二次,仁寿二年四月八日(释尊降诞日),起塔五十一所。   第三次,仁寿四年四月八日(同上),起塔三十所。   这些舍利塔的建筑,均系当时各州的中心都市所在,并且指定建于著名的佛寺境内。当时由国都所在地派出颁送舍利至各地的使者,也都是学德兼备,尤其是堪任教化之责的第一流高僧。诏令于舍利入塔之日,各当地的官吏,全体参列,并于七日之间,停止政务,悉心设斋行道,由此也表现了这个新兴国家强有力的统治实况。依于建塔的诏令,也命天下人民,和文帝同发菩提心,同修福业,以期上自帝室、官吏、庶民,下及一切幽显生灵,均能因此而受功德,所以建塔费用,不出于国库,而是来自全体国民,并限每人布施金额在十文以下,使得人人都有参与此一建塔的能力,以完成其佛教精神之平等普及和彻底推行的心愿。这样一来,隋朝的佛教,便被遍传于天下,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已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形态,并发展开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