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十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废佛不久,寇谦之死亡,崔浩遭受族诛。废佛后六年,太武帝崩而文成帝即位(西元四五二年),诏令复兴佛教,任昙曜为沙门统,掌理佛教,并因昙曜奏请,开凿大同云冈的大石窟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   废佛不久,寇谦之死亡,崔浩遭受族诛。废佛后六年,太武帝崩而文成帝即位(西元四五二年),诏令复兴佛教,任昙曜为沙门统,掌理佛教,并因昙曜奏请,开凿大同云冈的大石窟,献文帝也造立丈六释迦像,并建高约一百公尺的七级永宁寺塔。孝文帝师事道登、僧渊等,迁都洛阳,开凿龙门的大石窟。宣武帝为菩提流支(Bodhiruci)的译经,自任笔受之役,是以当时自西域来华的沙门,多达三千。因此,翻译佛典的事业,也隆盛一时。昙曜与吉迦夜(Kinkara)共同译出《杂宝藏经》、《付法藏因缘传》等。活跃于宣武帝治下的印度僧菩提流支、勒那摩提(Ratnamati)、佛陀扇多(Buddhaśānta)等三人,译出有《华严经》之一品《十地经》、世亲注解的《十地经论》,此与江南由真谛译出的《摄大乘论》对峙,至此将尚未介绍给中国的世亲思想引进来了。故有摩提门下的慧光(光统律师,南道派),流支门下的道宠(北道派)继起,发展出了地论宗。分成南北二道派,又造成了重视《华严经》的风气。   另外,流支译有《金刚般若经》、《入楞伽经》、《无量寿经论》,摩提译有《宝性论》,扇多译有《摄大乘论》等。  在此期间,尚有一位主倡净土信仰的昙鸾(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他是雁门(山西省)人,本习四论,因注解《大集经》感得气疾,遂愿求健康,访梁道士陶弘景,得长生不老之法,北归途中在洛阳遇到菩提流支,授之以《观无量寿经》,从此,仅以佛法为长生不老之法,专心于念佛净土之宣扬。魏帝对其尊崇,因号之为神鸾。住并州(山西省阳曲县)大严寺,后迁石壁山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六十七岁,寂于遥山寺。着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前者乃据流支传译的世亲撰《净土论》(《优婆提舍愿生偈》)及龙树撰《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等说,而作的注解。将印度两大主流思想,以净土论的解释,予以调和融会,使他得了新见解。他主张实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念门,完成了中国净土教的教理和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则为此后在玄中寺见到昙鸾的碑文,而于隋炀帝之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皈依净土教的道绰,更加地予以强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