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七节 洞山及云门的宗风

第七节 洞山及云门的宗风汲取了石头及药山之法流的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于会昌法难后的大中末叶之际(西元八五九年),在江西的筠州洞山,努力接化,据说在其座下五百至千人中,多为
第七节 洞山及云门的宗风   汲取了石头及药山之法流的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于会昌法难后的大中末叶之际(西元八五九年),在江西的筠州洞山,努力接化,据说在其座下五百至千人中,多为中级以下的官僚。洞山的思想,则可从《宝镜三昧》、《玄中铭》、《新丰吟》以及其他资料中,得到了解。洞山以为佛祖所传的正统禅法,除了修证自性清净的一心之外,别无其他;他又以易理的解释,用正偏五位,说明这个一心。他又贴切着时代的思想而说禅要,所以排斥名利,激励学人,以宣扬其绵密的家风。他的弟子,曹山本寂,住于江西抚州的曹山,化导徒众;后来转往荷玉山,问法者多达千二、三百人。他对洞山的五位说,作了详细的阐明,壮大了他老师的门风。   云门宗的文偃(西元八六四─九四九年),系嗣者原系统雪峰义存(西元八二二─九○八年)的法,他在广东省的云门,将睦州道明的峻严和雪峰义存的温密,作了恰到好处的调和,开出了独特一派的宗风。他的接化手段,在于纵横无尽的杀活机用,出人意表地运用咦、露、喝等的一语一字,以顿悟的禅风,直下截断学人心中的葛藤,故称之为一字关。依照《云门广录》,得知文偃的禅学思想,主张佛法不从高处求,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之中,即可看到真如实际的面貌。因此,策励学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上,将此真俗合一的精神,作具体的表现。他的禅风,由广东省的韶州一带开始,终于流布到了扬子江流域的庐山及湖北一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