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二节 宋代的译经事业

第二节 宋代的译经事业宋高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西元九七六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万人。翌年,使改东京的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立开先殿,以奉太祖的御容,作为先帝香火的大寺。这座开封龙
第二节 宋代的译经事业   宋高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西元九七六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万人。翌年,使改东京的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立开先殿,以奉太祖的御容,作为先帝香火的大寺。这座开封龙兴寺,本在后周世宗废佛之际,已改为政府的仓库,至此又被复兴起来。   当时,西陲的陕西及甘肃,已归宋朝的版图,和西域之间的交通,也打开了。因此,于阗及高昌的沙门,到了宋地。又有沧州沙门道圆,远适印度,往返历十八年,回国时,向皇帝进献了带归的佛舍利,以及贝叶梵经。于是,为了向天竺求法的事业,皇帝下诏,募集了沙门行勤等百五十七人,各赐盘缠后,派遣出国。又致书西域诸国,请求协助求法事业的顺利完成。趁此机会,即有西印度的沙门,可智、法见、真理等三人来到中国;接着又有西印度沙门,弥罗等十四人来朝;中印度的法天三藏,译出了《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由河中府的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王龟从为之润文。根据王龟从之上表,宋太宗晓得了这件译事,法天进宫,太宗赐了他紫衣方袍。法进向太宗进言,请法天三藏进行佛典的翻译事业,也受到了许可。在此之际,另有天息灾及施护两位三藏来华,着手译经事业。   因此,太宗诏令中使郑守均,在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建立译经院,院之中央为译经堂,东厢为润文堂,西厢为证义堂。太平兴国七年六月,译经院落成,诏外国沙门天息灾等诸三藏居之,命其各自译出带来的梵本经典一部。此时,由精通梵学的法进、常谨、清治等,负责笔受与缀文,另由参加译场的俗官,担任润文及监护之职。当时的天息灾,说出了「译经仪式」,翻译事业定为国家的公费。这种由国家主持的译经事业,自从唐德宗以来,已被中绝了二百年,至此始形恢复。   在这作为宋代国家事业来经营的译经院中,所译出的梵典,有天息灾的《圣佛母经》、法天的《吉祥持世经》、施护的《如来庄严经》各一卷,均编入《大藏经》中,开版流通。此后,在禁中渐次译出的梵本经典,则于每年的圣节,将这些新译的佛典,进献皇帝,一律编入《大藏经》,予以流通。   宋代的译经事业,自太宗与真宗时代,继续到仁宗之世。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杨亿及惟净等,作了《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即是新译经典的目录,共续编则有惟净等于宋仁宗景佑四年(西元一○三七年)提出的《景佑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和这相前后的,又有《天竺字源》、《新译经音义》十七卷等辞书的完成。宋仁宗天圣五年(西元一○二七年)的《天圣释教总录》三卷,则为包含了唐《开元录》、《贞元录》以及宋代新译大藏经典的钦定《大藏经》总目录。  宋代译经院的翻经事业,极具规模,从印度或西域带着梵本来华的僧人八十位;去印度求取梵本者百三十八人;在译经道场参与笔受及润文工作的梵学僧人,达七十九位;新译出的经典,凡六百卷之多。在此以国库公费支持下所办的组织完备的译业,其梵文原本,大多是密教的经典,也就是印度佛教接近终局之世的东西;有的则为以前已有译本的重译、拾遗及补足,故对革新中国佛教而言,几乎没有影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