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五节 净土教与念佛结社

第五节 净土教与念佛结社宋代净土教,并非独立活动的宗门;当时净土教学者中有名人物,都是属于禅、教(天台及华严)、律三宗的名僧。其中,活动最有力的,是天台宗的僧人。中唐天台宗,以对三大
第五节 净土教与念佛结社   宋代净土教,并非独立活动的宗门;当时净土教学者中有名人物,都是属于禅、教(天台及华严)、律三宗的名僧。其中,活动最有力的,是天台宗的僧人。中唐天台宗,以对三大部的注解,作为教学的中心;赵宋时代的天台宗,则以研究五小部,为其焦点;开始天台大师的《观经疏》之研究,并将此疏的实践行仪,置于首位,所以宋代天台宗门,对于净土教,也极为重视。   慈云遵式(西元九六○─一○三二年),关于净土教的著述,即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西方略传》(佚)等书。   四明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着了《妙宗钞》,以解释天台大师的《观经疏》。   孤山智圆(西元九七二─一○二二年),着有《阿弥陀经疏》、《西资钞》、《观经疏刊正记》等。   赵宋天台宗的净土教,并无山家派及山外派的区别,出于遵式、知礼、智圆系统下的天台诸师,也都是修持净土教法,崇信西方弥陀的人物。其中的江择瑛,写有《净土修证义》;宗晓(西元一一五一─一二一四年),类集了有关净土教的文献,着成了《乐邦文类》及《乐邦遗稿》,他在书中揭示了往生净土者的道俗传记,并且建立了莲社六祖的相承之说,即是以莲社始祖慧远传为首,继之则为莲社继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的五大法师传。   至于往生传的编纂工作,以唐代少康的《净土瑞应删传》为始,到了宋代,随着净土教的兴盛,每有往生传的续集问世。首先,北宋的飞山戒珠,着了《净土往生传》;侍郎王古,为此再作续集,名为《新修往生传》;南宋理宗端平三年(西元一二三六年),四明海印,删修了陆师寿的《往生净土宝珠集》,着成《净土往生集》十二卷;大石志盘,吸取了这些资料,即在他写的《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内,设立了〈净土立教志〉,在这书中,他受了宗晓的莲社六祖相承说的影响,建立了莲社七祖说,七祖列传的排定次序,则为初祖庐山慧远、二祖长安善导、三祖南岳承远、四祖长安法照、五祖新定少康、六祖永明延寿、七祖昭庆省常,以这七祖的传记为首,接着是莲社十八贤、百二十三人传,高僧、比丘尼、杂众、公卿、士庶、女伦,以迄恶辈、禽鱼等一切阶层,乃至飞潜众生的往生传记,达三卷之多,所以,这也是宋代往生传的集大成者。   说起律宗弘扬净土教的人,便不能不以灵芝寺的大智律师元照(西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及其门下为代表。元照在卧病中,读了天台的《十疑论》,因而深入净土信仰,并以「生弘毗尼,死归安养」为其一生的弘愿。他着有《观无量寿经义疏》及《阿弥陀经义疏》。他的门下,用钦及戒度二师,各自为他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作了一部《白莲记》,用以赞扬元照之说。由于元照一派的净土教,是根源于天台净土教,故在他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中,宣扬了理观念佛及事相念佛;但也接受了善导专杂二修之说的影响,故在他的《阿弥陀经义疏》中,劝修别时的持名念佛。他以为,将念佛行业,分作事、理、观、称,乃是为应机类的优劣,不可偏执。因此,元照本身,即是一位抱着融会诸宗的态度,兼修并弘律宗和净土的人。中国宋代的净土教,特别是以上几位的净土信仰者,由于日本入宋僧人,俊芿来华,也带回了日本京都的泉涌寺,对于日本的镰仓佛教,尤其是净土教学的勃兴,贡献至大。   从禅家的立场,鼓吹净土信仰的人,应当首推五代之世,吴越国的永明延寿,他着有一部《万善同归集》,他接受唐慈愍三藏所写《净土慈悲集》的思想,主倡禅净融合的念禅一致之说。此后,宋代的禅家,宗赜、宗本、法秀、义怀等人,又受永明《万善同归集》思想的影响,成为禅净调和的人;因此,随着禅宗的繁荣,终其有宋一代,调和禅净而修念佛禅者,相当的多。   日本的净土信仰,在镰仓时代(西元一一九二─一三三三年),从日本的天台宗下,独立了净土宗及净土真宗,乃是由于在对教学观点上的废立及取舍之不同,开出了两派。但在中国大陆的宋土,净土教的信仰,却是流行在禅、教、律三宗的诸师之间,成了诸宗的共同行仪,也由于净土信仰的关系,将诸宗的差别,作了融合。   宋代净土教的思想和信仰,从对天台大师《观无量寿经疏》的研究,即在两浙地方形成了集体修持白莲社的复兴运动,僧尼和居士们,乃至庶民大众,在各地方组织念佛团的社会活动。这样的风气,虽在唐代的江南,已有智瑛、神皓、神泰、知玄等实行过,但尚不及宋代之盛。例如杭州昭庆寺的省常,结了净行社;慈云遵式,在四明宝云寺设立净业会;四明知礼,也在延庆院,于每年二月望日,启建念佛施戒会,结缘道俗,常有万人。延庆院念佛结社,设有会首二百一十人,各人再募四十八位社友。应募而来的弟子们,求得一道念佛忏愿的历子以后,按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把此所念佛的数目,每天记入历子之内,到了每年二月十五日,启建法会之期,携带历子,以及净财四十八文,至延庆院奉上。若遇社友中有死亡时,由他的会首,将亡者的姓名,向延庆院报告,并由其余九百九十九人,各唱佛号千声,到了建会之日,全体社友,再为死亡社友的往生净土,共同念佛追荐。因社友死亡所遗的缺额,则以最快的方法,招募补足;这是一个经常结众一万人,终身修持念佛,愿生西方净土的净业团体。   不久之后,四明延庆院,即升格为十方道场,北宋末叶的介然,在其境内的西隅,建立净土院,以供念佛的行人,作为长期修行的净土道场。院中宝阁,以丈六的弥陀为本尊,观音、势至为胁侍,四周围以莲池,面对莲池,有十六室,各室安置三圣之像,作为长期修忏及禅观之所,此即所谓是十六观堂。从北宋至南宋,在两浙地方,天台宗寺院十六观堂,皆为实践净土教的道场。这一形式,当日本的俊芿,在宋土留学回去之后,也于京都的泉涌寺境内,造立了十六观堂。   另有灵照,在华亭超果教院,每年举行七日间的净土会,道俗会众,常达三万人。道深,在湖南,于每月的二十三日,启建净业会,定为常例,每次集会者,道俗万余人。   又有在晚年改修净业的不动居士凭楫,自作西方礼文弥陀忏仪,在他的故乡,结了净土系念会;并且供奉用栴檀制作的,往生弥陀净土的九品之相;又仿照弥陀本愿的数字,印造了《大藏经》及小藏四大部经,各四十八藏,施赠名山古剎。   有齐居士晷定国,经常念佛,读诵净土经典,结有西归社,劝请念佛。宋宁宗嘉泰之初(西元一二○一年),小江的慧光寺,建立净土院,于该院的池心,设置石塔,作为乡民纳骨之所。为结众缘,印赠念佛图,敦劝念佛,以每月的二及八日,集道俗净众于净土院,诵经念佛,定为常例。  由这些例子,使我们知道了,自北宋迄南宋的中国佛教界,流行着结社念佛的风气。当时,因有在家知识分子的虔诚信仰,或以文笔,或以财施,协助了结社事业,是以法缘殊胜,动辄上万人数;故使净土的信仰,普及到上下各阶层的社会大众之间。可是,这些结社念佛的领导者,当在不得其人之时,便会脱出常轨,而造成社会问题的危险性。洛阳宝云寺沙门(孔)清觉所创的白云宗,以及满州延祥院沙门(茅)子元所倡的白莲宗,便是最好的例子。初时本为严格禁止荤酒肉食的在家佛教集团,其后则犯禁止,举行夜集朝散的宗教仪礼,造成了遭受官宪之迫害和弹压的原因。可是,像这样的集团,在南宋之后的元代社会中,非常活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