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佛教的实况和卖牒 在明太祖洪武五年(西元一三七二年)的统计,包括僧侣及道士,发出了度牒五万七千二百,翌年,新度者九千六百三十二人。明成祖永乐十六年(西元一四一八年),限制全国度僧的定额为三万六千人,但是,僧尼数字依然增加,到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西元一四八六年),在一年之中,实际发给的度牒,即有三十二万人,尽管自太祖以来,屡次限制度僧,以及试经制度的彻底推行,但此以数十万计的僧尼之存在,虽显示佛教教团之庞大,却不能掩蔽僧尼素质的低下。明代建国之初,为防伪滥僧的出现,制有作为僧侣名簿的周知册,对于合格者,一律免费发给度牒。然至后来,为了救济饥荒,政府即以一万份空名度牒出售,以粟十石,便可购得一份度牒,因此,便产生了卖牒的流弊。到了嘉靖以后,给牒变成了非买不给的卖牒制度,若不纳银,便不得成为僧尼。另一方面,许多人以高价买到度牒而成为僧人之后,便可躲避义务的劳动,免除了兵役,成了隐身山林、远离官吏追踪的不顺之民。如此一来,佛教界的素质低下,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至于一般的信仰者,大多亦仅专念于自我中心现世利益的追求,又以与其身分不相应地消费大量金钱,修建水陆法会等的斋会,也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弊害。正如上面所举谢肇浙所见的佛教大势那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