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大概用了三十分钟说了这些东西。当你修慈悲观的时候,你可以仿效我刚才这样的“作意”和思考,然后坐好,最好像我们刚才禅修一样。你们要去观想一下,看看我讲稿上观想的文字:“生命是有困难和痛苦的,亦有幸福和安乐。”这是一句真实的语言。你可以想一想小雪的困难,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痛苦,而确定生命真的是有困难和痛苦的。当然生命也是有幸福和安乐的,你们看到小雪现在的成功,或是看到你们进入大学的好处,或者爸爸妈妈对你们的宠爱,或是能够学习到佛法,这些也是幸福和安乐的。生命是有困难和痛苦,也有幸福和安乐,这是客观的事实,你们可以去反思一下,接着你就说:“愿我有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对和处理好它们。”困难痛苦、幸福快乐其实也是世界上的因缘条件,也是我们的机会。小雪的机会来自她之前父母的放弃,不要她了,她有了这个严重的困难和痛苦。可是因为她现在的母亲,她用智慧、慈悲和忍耐去面对这件事情,善巧的处理,所以现在小雪就成功了。刚才我也说了,如果你是幸福的,没有智慧和慈悲,你可能会因此而堕落。结论就是:不管你是困难或是痛苦,幸福或是安乐,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智慧和慈悲。你有智慧和慈悲,就可以在困难和痛苦中,创造未来的幸福。如果你没有智慧和慈悲,你就会在幸福和安乐之中创造痛苦。所以重点就在于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要生起慈悲心,关键的字就是你的愿,你的希望,你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心,面对生命的快乐和痛苦。这个愿望,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的愿望,就是大悲心,就是希望你们自己有智慧和慈悲。为什么呢?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在禅修里,你首先通过“作意”和思维,造就后来你修“寻”和“伺”的机会的背景。当你创造了这个背景之后,接下来你就要练习我刚才说的三句话,你定下来后要记住这三句话:“生命是有困难和痛苦,亦有幸福和安乐,我愿自己,我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去好好地处理上面所说的快乐和痛苦。没有智慧和慈悲我就会很惨了,我真的希望我有,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安乐。” 你再看看“慈悲心”的定义,慈悲心的定义就是觉察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痛苦。那我刚刚和大家讲痛苦,然后你又看到这个痛苦和机会,继而你有一个愿望,一个希望,去抚平这些困难,希望你自己幸福。你再看之前所说的“寻”和“伺”。“作意”、“思”,跟着是“寻”。“寻”就是去找,去找什么呢?就是寻找你要专注的目标。现在你要专注的目标,就是你的慈悲心。你要把你的心完全投入到你的慈悲心里,令你的心什么事情都没有,只有遗留下一念的慈悲,那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慈悲的三昧。那你怎么样让你的心完全投入到慈悲呢?通过作意,去建造这个背景,有了这个背景之后,你就可以思维。好像一个鼓手那样,把你的专注力,慢慢地去集中到你要集中的地方。比如修慈悲观,就是要专注于这个慈悲心,令你的心什么都没有,只遗留下一念慈悲。你看看后面的“寻”和“伺”。“寻”就是令心忽遽,令你的心忽然间觉察到,令你通过这个意言境,什么是“意言境”呢?就是由你刚才思维创造出来的那份慈悲心,慈悲心同你思维小雪的经验是不同的,是在帮你思维小雪的经验的时候你的心生起的慈悲。那慈悲心的生起是通过思维小雪的经历,那在这个阶段你是还有思维的,这就是所谓的急迫的探究,重点在“思”,是有审思的,有决定的,有发动的。譬如刚才我们说生命是有困难和痛苦的,也同样有幸福和安乐。我一定要有智慧和慈悲啊,没有的话我就会很惨啊。这个就是决定了,接着你就去发动,发动就是你很诚意的去愿自己,愿我有智慧和慈悲。这个也是“寻”。“寻”就是同作意、思维和背景,你现在的心对你所要专注的目标,那一份慈悲的心,慈悲的感觉,你要开始去保护它,令它存在不散,令它继续在你的心里面留连不散,你的心要常常有这份慈悲的心念,并不是说老想着小雪和生命的痛苦,而是你的心要有一份慈悲的心念。简单地举例,你去爱一个人,你就要想他真的很帅啊,这个女孩真的很美啊,她对我笑哦,她送我礼物哦,她打电话给我哦,她说我靓哦,哎呀我真的爱她哦。这个爱的感觉,是一个感觉,这个爱的感觉是由其他种种客观的事物和思维而得到的一份心念。这份心念,当你想了一段时间的时候,你只会坐在那里傻傻地微笑,感觉到幸福,那份就是爱的感觉。这份爱的三昧,就是经过一个背景,一个“作意”。啊!他是多么的帅,多么的美丽,他对我很好。你反复地思维,专注于他的笑容,或者你手牵手的那份暖的感觉,那你就能够保任、保持那份爱的感觉,这份爱的感觉,就是爱的三昧。但爱的三昧对于我们修行来说是没什么用的,因为它容易产生贪欲和自私心,这个大家应该很容易明白的。那我们大家将这个思维,去用于培养慈悲心,通过刚才所说的“作意”和思维,你的内心就会生起一份慈悲。你看到一些做得很美丽的菩萨像,她的脸上有轻轻的微笑,眼睛会露出一种很诚意的关怀,这就是她慈悲的表现。她在那个时候已经不用再思维众生的苦了,因为她整个人已经有一份的慈悲。好像你刚刚堕入爱河,你每一个念头都想起你的爱人,你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她,你一有空就想起她,你读书也是为了她,你整个人都充满着爱。但观音菩萨就不同,她整个人都充满慈悲,她的行住坐卧,都散发出她自己内心的慈悲,她的心能够保持这一份慈悲心不消失。 修慈悲观如此,修般若空观也是如此,修南传的苦、空、无我也是如此。修般若空观应该怎样做?首先你要明白缘起,看到缘起性空的事实,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继而不断去观察世界缘起性空的事实,也看到自己身心缘起性空的事实,然后去接受。啊!原来我的五蕴,真的有这个性空的特质,继而你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去观察,而生起对性空的理解。慈悲和爱,就是一份感觉而已,是我们慈悲和智慧中慈悲的部分。智慧并不是感觉,是一份理解,一份明白,这份理解和明白,是容许我们对世间的事物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我们讲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基本上和山没有关系。是你的见,因见的不同你见山是山,见的不同你见山不是山,你再因见的不同你见山还是山。因为见的不同,你就得出不同的结果。因为你现在有般若智慧,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你就要通过这个“作意”,通过思维,通过“寻”,而去培养这份对事物的理解,对什么叫做空性的把握。当你对什么是空性的把握有一份理解后,你的心就像刚才那样保持一份慈悲和爱的感受,你现在已经有了这份智慧,保任着这份对空性的理解。当你能够保任这份对性空的理解不失,你看到色身的时候,你就看到色身的空。当你明白了解这份性空的时候,如果你看到色身,你就会看到色身的性空;你看到你的苦受,你就看到苦受的性空;你看到乐受,你就会看到乐受的性空;你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你就同样看到它们的性空。你之所以能够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性空,你首先就要把握、知道什么是性空。你要把握、知道什么是性空,就要通过我们的“作意”和“思”,对什么是缘起,在缘起法的理解之下看到事物性空的特性和特质。最好了解性空的方法,我发觉就是去观声音。譬如我们去敲钟,钟声并不等于钟,也不是敲钟的那根棍子,也不是空气的震动,也不是你耳膜的震动。可是当你用一根木棍去敲那个钟,钟的震动,空气的震动,耳膜的震动,心识的活动,我们就感觉到有一个声音。所以说声音不是钟,不是空气震动,也不是耳膜的震动,你的脑袋里面也都没有震动,但当这么多东西和合的时候,就有声音了。所以说声音是有性空的特质,它是由因缘生的,它是无常的,刹那生立刻灭。生的时候,它的本质是不可得的。所以说声音,从头到尾,也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它自己,所以我们说声音是有它性空的特质。如果你能够观察到声音性空的特质,你就能够去观察五蕴性空的特质。我们的五蕴,也都好像声音一样,是由因缘而生的,也都由因缘而灭。它在生的时候,也都是没有本质,也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也都是无常变迁不定。所以它的存在,虽然比声音是长了一点,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是因缘生,根本无一物的。和合的时候,由心去执取,而有一物,实无一物,唯心而有,然后我们就可以断定,五蕴和声,都是性空。当你如是反观地反复思维声音、四大、五蕴的性空后,五蕴即是性空,性空即是五蕴。然后你如是这样去观察,去留意和专注,就可以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作意”、“思”、“寻”,“寻”就是直接地通过审思、决定去发动;跟着下去就是“伺”,就是“守候侦察”。现在不用想太多了,因为你爱的感觉已经充满你了,或者这份慈悲已经充满了你的身心。这份性空的理解已经明白于心,那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去想,你只要保持,意思就是守候、侦查,重点在于“慧”,“于所观境,拣别抉择”。到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观想太多了,譬如说你对于你的爱人,你心里面已经保持这份爱了,那你行住坐卧所有的行动都是充满着爱她的表现。当你有慈悲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是慈悲的表现。当你内心有这份性空的理解,不论你接触到何种事物,你都可以理解它的缘起性空。例如上面那个例子,“寻”就好像最初的敲钟,“思”就是钟声的余韵,你在敲钟的时候,最初要用力去撞击,跟着钟声就在袅绕,那个时候就是“伺”,你不用用力,只要保任就行了。也好像一只小鸟在天上飞行,最初它们拍翅膀,拍了一阵之后它们就可以滑翔了;也好像你去磨生锈的器具,用你的左手拿着,“伺”就是用右手去磨。总而言之这个修行的方法,首先是要通过“作意”,去创造思维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之后你就可以去“思”,就好像我们船上的鼓手,一路去专注你的目标,你“寻”了以后就可以更深入一步,去瞄准你的所缘。“伺”就比如说你去想这个人有多好,有多爱我,或者想想他真的因缘和合性空哦。那“寻”的时候你就已经有了那一份爱意,或者这份慈悲心,或者这个性空的理解。“伺”就是你有了这份理解或者有了这份慈悲心之后,或者这份性空的理解,你就保任着它不失,保持着它一路这样去继续,那你那个时候就能保持这份慈悲心,使这份性空的理解不动,你就有这个慈悲的三昧,或者这个性空的三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