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弟子规》3(3)

“德有伤,贻亲羞”:不但身体有损令父母担忧,我们的道德若有缺失,父母尊长也会特别难过。就像一个道友的行为不如法,这个班的法师会非常不好意思;一个学生做得不好,老师也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有些从此不敢见

“德有伤,贻亲羞”:不但身体有损令父母担忧,我们的道德若有缺失,父母尊长也会特别难过。就像一个道友的行为不如法,这个班的法师会非常不好意思;一个学生做得不好,老师也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有些从此不敢见人。2000年,美国有个士兵奸杀了一11岁小女孩。这则新闻在全世界曝光后,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得不更换了家中的电话号码,甚至暂时离开家到外躲避,以免听到邻居的议论和调查人员打来的问询电话。对他的恶劣行为,家人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他的哥哥说:“我们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情!”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很有出息,父母也会感到非常欣慰。有些子女,也许是教育的原因,也许生来如此,对父母特别孝顺。以前我去炉霍宗美乡的一所学校,那里有位老师,他为了照顾母亲,至今没有成家。他母亲从1990年开始生病,一病就病了18年,16年中像块肉团一样卧床不起。但他对母亲十分爱护,一天也不离开母亲身边,上午、下午到学校教书,其余时间就回去照顾她。不知他母亲是什么业力,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尤其是到了晚上,一直痛得大声惨叫,他只能紧紧抱着她……就这样,16年中对母亲不离不弃、关怀备至,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我去他家时,给他母亲念了点经。当时我看了很难受,也很感动,觉得这个人的行为应该得奖。现在有些“感动中国”的得奖者我都不感动,因为他们的行为很小,只不过通过其他方式扩大了;而他真的让人感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所以,子女对父母关心很重要。在我们学院,有些道友的父母也在这里,我想你们肯定会关心他,这是责无旁贷的。不过也不好说,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当然,父母也不要觉得:“我非常伟大,你一定要孝顺我!”其实你自己想一想:你以前孝顺过你父母没有?如果没有,那你的行为可能已传给下一代了,因为父母怎么教,孩子就会怎么学。
这次学了《弟子规》,希望很多人对父母的关心有所提升,从现在开始,这方面要下功夫。假如你听了这么多法,行为上一点改变都没有,那意义不是很大。
总之,孩子行为不如法,则是父母的羞耻;孩子若有所成就,父母会觉得自豪。黄檗禅师也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我们藏地就是如此,家里有一个人出家,大家都觉得光荣,父母也到处宣扬:“我儿子出家啦,在寺院里面!”“我女儿当觉姆啦!”可汉地有些父母不敢说,明明子女在寺院里求学,却跟别人撒谎:“我儿子在中国有限公司上班……”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特别关心我、呵护我、疼爱我,好吃的让我吃,好穿的让我穿,好玩的给我玩……那如果父母老了,满面皱纹、白发苍苍,体力、心力大不如前,我孝敬他们是天经地义的。
“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如果憎恨我、讨厌我,经常打我、骂我,甚至折磨我,那是不是要报复他,拿绳子把他捆起来呢?也不能。父母对你再怎么不好,还是要以孝道为先,毕竟父母对你有生育之恩、养育之德,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我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所以,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一想到他们的生养之恩,还是要尽子女的孝道。
从前,舜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和继母讨厌他,多次想杀他。但舜很聪明,每次父亲让他做事,他马上赶到;而准备杀他时,就逃走了。一次他往粮仓里装粮食,父亲觉得有机可乘,便取下梯子,在下面点火想烧死他。幸好他有两个斗笠,就把它当翅膀,飞了下来。(这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有,画得很好看。)后来父亲让他挖地洞,他知道是要杀他,就提前备了一个暗道。当挖到中间时,父亲和另一个儿子开始填土,想把他活埋,结果他从暗道出来了。这种事虽遭遇过多次,但舜并没有认为:“你天天想杀我,所以我要报仇。”他始终逆来顺受,以真诚孝心对待父母。后来尧知道了,认为舜有继承王位的德行,就把王位传给了他。
所以,不能因父母对自己不好,有机会就想伺机报复。以前有两个比较厉害的人,在“文革”之前,一个人天天打另一个;而“文革”期间,受欺负的人就开始算账:以那个人的方式、说过的话,一笔一笔地跟他清算。我们对父母不能这样。即使父母以前天天用棍棒打你,但当他老、弱、病、残了,也不能在他身上讨回来。
其实,尧舜禹的仁爱之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曾引用颜回的话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和我一样都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同样,我们佛教徒也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也是人,菩萨也是人,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超出俗类,获得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同样也可以,我们和他们不同的,只不过是习气罢了。所以,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勇气。
这些讲完以后,希望大家还是要有改变。以前对父母不好的,现在一定要转过来。若还转不过来,那听法就没有用了,真正是“刚强难化”!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亲有过,谏使更”: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那天我听一个年轻人说:“今天我父亲做的事很不对,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顿。”好像自己很英雄、很了得,其实这是不合理的。父母毕竟是父母,要以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即使因看法各异,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观点,也应该婉转地给他讲道理。
讲的时候要“怡吾色”,表情上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视,用仇恨的目光盯着他。本来老年人就可怜,心很脆弱,胆子也小,稍微说重一点就无法接受,跟年轻人完全不同,所以劝谏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还要“柔吾声”,声音上柔声细语,不能以粗暴的语气责骂他,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慢慢地让他接受。
《入菩萨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我们说话时,要契合对方心意,意义当清晰明了,言语要前后连贯,内容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音调快慢适中。所以,我们平常跟父母说话时,纵然表达的意思很尖锐,态度上、语气上也要柔和。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