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弟子规》2

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弟子规》
第二课
思考题
7、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关键起作用的是什么?你对此有哪些体会?为了教育下一代,你今后准备怎么做?
8、看了古代子女对父母的承侍,然后再对比现在的状况,你有什么感触?
9、对“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请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分别作解释。你自己做得到吗?
10、有些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偷偷藏起来拿走,你如果见到这种现象,会如何教育他?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次宣讲《弟子规》的目的,就是想挽救下一代的孩子。
大家都清楚,人生非常短暂,而这一生,却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尤其是现在,多数人并不重视传统文化,只是一味地追求钱财、地位、名声,致使伦理道德受到了极大损害。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将有缘众生安置于佛教的光明大道中,即使与佛教没有因缘的,也要让他行持善法、断除恶行。
在古代,不管老师所教的,还是学生所学的,其目的都是让人具足善良品德。我们看“教育”一词:所谓“教”,《礼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让孩子增长善法,挽救他的过失。而“育”,《说文解字》中云:“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让孩子一心向善,形成善良的人格。所以,教书育人的内涵,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孩子怎么样做人。
昨天也讲了,在“德”和“才”之间,古人把“德”放在第一。本论云:“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也说:“首孝悌,次见闻。”要先以孝悌为基础,再扩大见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逐渐广学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所以,现在的教育次第确实颠倒了。你们也可以看看,任何一所学校的老师,谁把德育放在第一了?老师教书时只看分数,得满分、成绩好的才得奖,但此举最多只培养了智慧。所以,去年我在智悲学校里就要求: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奖,但更重要的,应该鼓励德育,德行也要分上、中、下三等,分别发给相应的奖品。这样做,孩子从小会觉得“做好人是有必要的”,让他脑海里有这样一种观念,才是教育的根本。
我们办学校、教学生,一定要重视德育。否则,孩子们学了再多知识,也只是增长傲慢而已。有些西方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任何社会团体里生存,真正起作用的,思想和行为的态度占了85%,智慧只占15%。然而,现在人全力以赴希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文凭,但这些能用于生活中的却很少。就算你读了大学、研究生,所学的知识能否全部派上用场呢?恐怕也不行。所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和善心,才是最为关键的。
出家僧团中也一样,有些人虽然学问不高,但人格相当好的话,即使刚开始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以后,人们还是会对他刮目相看,越来越喜欢他。相反,有些人尽管文凭不错,可交往能力差且傲慢无礼,这样的人呆在哪里,也不会有长久的缘分。这个道理,出家人弘法利生时应该了解。上师如意宝生前为什么特别强调人格?原因也在于此。虽然出家人已远离红尘,这些好像可有可无,但要想在寺院长期过这种清净生活,人格不好的,寺院也不会要,而去社会上弘法利生时,不要说度别人,自己都呆不下去。
我们学这部论典,必须先了解它所讲的基本道理。《弟子规》中最开始是讲孝顺父母,作为学佛的人,对父母一定要有感恩之情。如果对父母置之不理,无所谓的态度,那又如何对所有众生发菩提心呢?要知道,修菩提心最主要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倘若对自己的母亲都没感觉,那能否悲悯其他可怜众生呢?绝不可能!
现在有些人提到父母,就跟其他众生差不多,这样的人能不能修大乘佛法?尤其是菩提心能不能在他相续中生起呢?非常困难。只有对现世父母有报恩心,进而了知天下众生皆为父母,如佛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菩提心才能真正生起。
所谓的父母,狭义上讲,就是今世双亲;广义上讲,在多生累劫中,每个众生都当过自己父母,凡是众生,没有一个未曾当过父母的。因此,修行人要先孝顺父母,进而才能对一切有情生起悲悯之心。
最近,我要求各地的孩子都学《弟子规》。如果从小没受过慈悲的教育,以完善人格,长大后再去扭转,恐怕非常困难。只有小时候把这种教育一点一滴渗入心田,长大以后,知识与德行才会用于生活当中,对家庭、团体、国家乃至全世界和平,起到重大的作用。所以,本论讲的虽然只是今世的法,但学大乘佛法的人也有必要去行持,以此愿一切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获得圆满的断证之果。
大家应该相信发愿的力量。早上起来就要愿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晚上睡觉前也要如是回向。不说大的世界和平、国家安宁,我们可以从每个家庭开始,愿他们不要整天吵吵闹闹。现在的许多家庭,大人天天斗,小孩子互相斗,小孩跟父母之间也在斗……家成了激烈的“战场”,不平静、不安宁,这样的生活也是种痛苦。所以,大乘佛教徒应该默默发愿:愿大大小小的争斗与战乱,全部得以平息。这也肯定能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弘扬佛法。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冬则温,夏则凊”:子女对父母应无微不至地照顾,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关心。冬天寒冷,要想尽办法给父母取暖;夏天炎热,要让父母过得凉爽。当然,这里的“冬”、“夏”,并不意味着只管冬夏,不管春秋。而是要根据天气的不同,时时看父母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关心。
藏地经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条件不好,父母冬天没有厚衣服,还是穿夏天的,特别冷;夏天本应过得凉快点,可还穿着笨重的破衣。从这些父母身上,也能看出子女的不孝。因此,孝顺的子女平常要关心父母。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像这样去关心父母,我们在儿时或长大后有没有做过?每个人不妨想一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