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4)

了解这个五浊恶世并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我自己黑暗、不好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影像,我真的愿意舍弃种种不好的心念、妄念。而极乐世界是我清净的心显现出来的快乐世界,也是我的心念电波频道和阿弥陀佛一样时所感应

了解这个五浊恶世并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我自己黑暗、不好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影像,我真的愿意舍弃种种不好的心念、妄念。而极乐世界是我清净的心显现出来的快乐世界,也是我的心念电波频道和阿弥陀佛一样时所感应的世界,我真的愿意生活在那儿。而且,心中的垃圾坏念头,我都愿意舍掉;心中的清净美德,我都欣然开发展现。娑婆与极乐的选择,就在自心的一念“愿”之间。有这种信愿,一定有老实念佛的行动。这辈子就会往生成佛,乘愿再来度众生,才能真正最快圆满菩提愿。否则,老实检讨一下自己的身口意,常常都是不知不觉中就走错方向、违反菩提门。如果不靠这一念念“阿弥陀佛”的光带领我们回头,回到本性故乡,像我们这样老是在黑暗中乱闯,可以说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行不到、梦不醒,菩提就变成一句口号而已。所以必须有往生西方的信愿,才是这一生可以实现的无上菩提。我们以信愿念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这是蕅益大师很重要的开示。

《大智度论》又提到五种程度的菩提。也就是:一“发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五“无上”。莲池大师把这五种层次的菩提配合持名念佛来讲。第一,发心菩提。就是凡夫在生死中发起大菩提心。而持名念佛,就是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第二是伏心菩提。也就是降服内心的烦恼。我们持名念佛的心,如果提起来,自然伏灭烦恼,就是伏心菩提。第三是明心菩提。真正明白了悟实相的真理。而持名持到证一心,即此一心就明了自心的实相。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离三界,“到”是到达的到,到哪里呢?到一切智。持名可以得一二三忍,很快的超越生死,就到一切智。第五是无上菩提。这是佛的圆满觉悟。而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就保证直到成佛,永不退转,也就是直达无上菩提。由完全恢复清净的本性,而生出无限的功德妙用。

如蕅益大师说的,我们以信愿念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念念当下就可以伏心,甚至可以念到“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靠一句佛号,一直念到“无上菩提”。这全都看我们心怎么用、怎么念。一念相应,这一念就是佛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菩提心里面包含有“知影”的智慧,而且还要有慈悲和愿力,善用影像来度众生。古德教我们修习菩提心必须依照次第来修习。假若先由“空”的那方面进入,常会堕入“空”的万丈深渊而发不起度化一切众生的慈悲和愿力,也生不起愿意度众生都成佛的使命感。所以,我们要遵照古德所教导的次第来修习菩提心,才不会掉落到“空”的万丈绝谷而比较容易修成功。如果一个人真发了菩提心,对众生就会慈悲、愿意去度化,而且有大愿作为动力就会精进而能忍耐种种的艰苦,舍己为人。而在舍己为人当中,“我执”的障碍自自然然就减少,而容易开发出佛性的智慧、来体会“空”的真理。照古德所说的修行次第来修习,比由“空”方面进入来的安全,而且也更容易体会到佛法“空”的圆满道理。

自古以来,讲菩提心的经论很多。有一部叫作《菩提道次第论》,这本《菩提道次第论》,是XZang宗喀巴法师的著作。“宗”是宗教的宗,“喀”左边是一个“口”字,右边是一个客人的“客”字,“巴”是巴西的巴。宗喀巴出生在明朝时代。他是XZang佛教的改革者。他提倡不论是显教或密教的修行,都必须遵守戒律。宗喀巴法师本来的法名是罗桑扎巴(LuoSangZaBa)。而宗喀巴的“宗喀”两字,是他出生的地名,在大陆的青海省。因为他修行非常好、贡献很大,他的弟子和信徒们都把他当作是阿弥陀佛或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家都很尊敬他,于是就用他出生的地名来称呼他。他的弟子再传下去,就是后世的嘉瓦喇嘛和班禅喇嘛。一般人都普遍尊称宗喀巴为第二“能仁”。(能仁是指释迦牟尼,“释迦”两字是“能仁”的意思)

宗喀巴三岁时,当时XZang的法王看到这孩子气质非凡,立刻就传授他居士的戒。他七岁就出家受沙弥戒,修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法”。后来又进入雪山修苦行。他看到当时XZang有些佛教徒不守戒律,不但教理不明,而且几乎变成持咒的邪教。宗喀巴看了很痛心,就发愿改革,提倡持戒、清净德行,才能成就莲花步的清净光明。他所教的原则就是以护持菩提心为主。有很多人误以为密宗持咒的修行是不必持守戒律的。这是很大的错误。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宗喀巴是密宗真正修成就的人。他大力提倡要持戒、要发菩提心,否则,因不正,果一定不正。如果因错了,不管是修密宗或是其他任何一宗,都不会成功的。

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是说明佛道修习的次第。他有两本,讲的比较宽广的叫作《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比较简略的叫作《菩提道次第略论》。在《略论》里提到:小圣的修行人即使证到三果、每天都安住在空性当中,还是不如一个凡夫在发菩提心以后刹那间所证到的空性。因为发菩提心所面对的,是十方尽虚空、遍法界的广大境界。由于发心大,力量就大,忏悔、灭罪的力量也大。而且,发菩提心以后所修积的福德资粮也超过小圣的修行人。因此,我们都应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以下,根据《略论》来说明修习菩提心的方法。修习,就是修改和练习。为什么要修改又练习呢?因为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时常都不符合菩提心,常会起自私、我执的念头。假如一发现起了不相应的心,就必须赶紧修改,并且用功地练习,发起和菩提心相应的心念,这样叫作“修习菩提心”。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七重因果的方法,七重因果,下面我们会一一解释。第二类是用自他相换的方法,也就是将自己和对方的角色互相交换来体会的方法。

先讲第一类七重因果法。七重因果,是宗喀巴根据XZang阿提沙尊者所传授的。阿提沙,大家可能比较生疏,他是XZang方面的祖师。阿提沙,“阿”是阿弥陀佛的阿,“提”是菩提的提,“沙”是恒河沙的沙。“阿提沙”也有另外一种翻译,叫“阿底峡”,“阿”一样,“底”是彻底的底,“峡”是台湾海峡的峡。我们要说的七重因果,就是宗喀巴根据阿提沙尊者的教义所传授下来的。再讲发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法。这是照寂天菩萨所说的。寂天菩萨的“寂”,是圆寂的寂,“天”是天空的天。寂天菩萨是印度七、八世纪时候的论师。他曾做过《寂菩提行论》,在中国的翻译本,叫作《菩提行经》,“行”就是实行的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