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2)

我们一一来检讨,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这种表现是不是完全没有恭敬、供养他身心呢?也正大大违反菩提门。李炳南老师在临终之前,一直提醒大家一句话:念佛不改心没有用。念佛不改心没有用!!改心就是改掉这种违反

我们一一来检讨,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这种表现是不是完全没有“恭敬、供养他身心”呢?也正大大违反菩提门。李炳南老师在临终之前,一直提醒大家一句话:“念佛不改心没有用。念佛不改心没有用!!”“改心”就是改掉这种违反菩提的心。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如果没有一分恭敬的心,在佛法中是连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的。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所谓“恭敬”,并不单指对佛经、佛像的恭敬,而是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

印光大师说过,念佛真实的大利益,都被一些老太婆得到了。什么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老太婆”呢?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女众老了,就是印祖所谓的“老太婆”。古时候,老太婆大多“三从四德”:在家顺从父母,对父母十分恭敬;出嫁之后顺从夫婿,也都是恭敬、供养他身心;夫婿过世了,就顺从儿女。无形中都“顺菩提门”。这样的老太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意见,未曾为自己设想,自然“我执”的烦恼就比较轻,更能与“无我相”的真理相应。她们一辈子受了很多折磨、历炼,学会柔顺地放下自我。所以一念佛就能顺“无我相”的真理,和佛相应。“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她从小对人对事就“十分恭敬”、“三从四德”,所以,念佛也有这份恭敬,自然得到“十分利益”。

反观现代的女众,很少有这种“顺菩提门”的基础,所以,上了年纪,也无法变成印祖所说的那种“老太婆”。一般时下的女众,往往都强调自己最大,在家她最大,管父亲母亲;结婚以后,也是她最大,管先生管孩子;甚至有人说要学佛,一到寺庙,不但管道友、管师傅、连佛也管在内,嫌这尊佛像不庄严、那尊不合意。处处都是她最大。一直都不肯“顺菩提门”去恭敬别人。连一分恭敬也没有,要得一分利益就很难了。或许,大家都可以强调自己是最老、又最大的。不过,很不幸,“大”到最后,堕落的机会也最大。末学在为人临终助念时,发现最有障碍的,就是平常“最大”的那种人。

因为“大”习惯了,凡事都不必忍耐,自然没有忍耐的功夫,临终也耐不了苦。而且平常又是他最大,心中不尊重任何人,以至临终起烦恼不想念佛的时候,也没有人劝得了他。况且,可能平常念佛也没有真正用心。听别人念佛,不是嫌太快、就是嫌太慢,不是嫌太大声有压力、就是嫌太小声听不清楚,要不然,就嫌法器打不好。总之,没有一样是令他满意的。甚至还把来助念的人赶出去。一生气,连佛都不在乎。反正他最大。大到最后,堕地狱的危险性最大。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向最没有地位的“老太婆”学习,顺菩提门来念佛。虽然在娑婆世界没有地位,但是往生西方的品位可能是最高的。这样的“老太婆”,世间人可能不懂得尊敬她,可是祖师最称赞、佛菩萨也尊重她。

再举例来说。有些人食物吃不完,就想分送给别人。怎么送呢?自己爱吃、又对身体好的就留下来自己吃;比较不喜欢的才送人。或者知道这食物里掺有许多防腐剂、漂白剂、农药等种种对身体不好的成分,自己就不敢吃。但又怕把它处理、丢掉,自己会损福,所以就把这东西送给别人吃、或是送给别人处理。以为这样做,自己就不会损福了。我们必须仔细检讨自己的心。这种做法,表面上好像是布施物品给人,但事实上存心不良,并不是慈悲,也不是供养他人身心。反而是不顾他人身心的自私行为,因为怕自己吃了有害,就给别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死是道友死,不是贫道死”。

这哪是爱护众生呢?根本就违反菩提心。违反菩提心的事,多做是增多堕落的机会,不必太勤快做。对人有害无益的物品,甚至是毒品,不送不害人,送了反而造业,反而损福。再说有些人,怕自己去处理、或丢掉东西会损福,就把这种会损福的事留给别人做。认为“别人损福不要紧,我不损福就好了。”哪里知道这种自私的心,正是违反菩提心,才真是“大损福”呢!其实,是我们“存心”的心念电波,在决定会往哪一道去,并不是物品在决定。福报不是由送东西来的,是由送东西的“存心”来的。有慈悲心真正爱护人,才会“有福”;有恭敬心才会“有福”;有智慧才会“有福”。

请大家听佛法要听清楚、听周全,不要单记一方面却疏忽另一方面。举例说,前一阵子,有一位青年过世。这位青年一向不喝酒。朋友常刺激他、勉强他,他也不肯喝。他的姐姐就骂他说:“拒绝人家邀请就是不礼貌,不顺人情就对不起人家。”后来他为了尊重姐姐就听话勉强去喝酒。哪里知道一喝就死掉了。因为他的脑部有一颗血管肿瘤,平常没有发现,一喝酒,血管就爆开,当场死亡。像这样,等于是被他姐姐和朋友的无知和强迫害死的。他死了以后,他姐姐很后悔,却也没办法赔偿挽救。

像这位姐姐,只想到要“顺人情”去喝酒,却不顾酒对身心的危害。这就是没有智慧,结果害死人当然也不慈悲。我们要谨记,菩提心的三大要素,是慈悲、智慧和愿力。缺少智慧,就是没有“顺菩提心”。我们要恭敬供养他人,要用智慧了解、兼顾众生的身和心。又比如说,如果有心脏病或高血压,就不可以吃太咸、太油腻的荤腥,也不能吃太饱。若是一味顺着人家爱吃的心,也有可能会害他没命。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判断,不要只顾他爱吃的心,不顾他的身体和他的佛心。

如果爱护他的身体就劝他不要吃油腻,同时劝导的时候要用恭敬心,说让他心请好又欢喜接受的话。才不会只顾身体又坏了心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菩提心的考题。如果能用智慧和慈悲去做,这辈子就会成功。以上是讲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再复习一遍:第一种是贪著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让众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胜过恭敬供养别人。假如有这三种违反,就要警觉、赶快修正过来,就是随顺菩提了。

再举例说,台中莲社有一户莲友,开了一家书局。他们很慈悲又用心,做生意也顺菩提门做。他们详细检查所有的书,凡是对大众心理有不良影响的黄色书刊、杂志,或者引导大众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不好的书,即使能赚较多钱他们也不肯卖。甚至连教煮荤食的料理食谱,他们也不愿意出售。他们了解佛法,懂得照顾大众的身心。不希望只顾自己赚钱而毒害大家的思想,宁可少赚钱也不愿意违反菩提门。因为他们明白因果道理,知道如果引导大家走光明的路,自己必然也会处在一片光明中。如果引导大家走黑暗的路,自己一定也黑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