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0)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 佛教我们要照他所说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如佛所说的法修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叫作如说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 佛最关怀、爱护的是众生,若能用心去做对众生确实有利益的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佛教我们要照他所说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如佛所说的法修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叫作如说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佛最关怀、爱护的是众生,若能用心去做对众生确实有利益的事就是对佛最好的恭敬和供养,叫作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佛希望众生都成佛,才能永远解脱,快乐自在。我们若能牵引众生一起学佛、一起快乐成佛,这是最合佛心的,这叫做摄受众生供养。摄受的“摄”是提手旁右边三个耳朵,本意是以手牵引,把三个耳朵凑在一起,引申为牵引此与彼接近,牵引众生与佛接近。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佛最不忍心众生受苦,如果我们能为众生拔苦予乐,就等于把众生的苦代换掉,这也最合佛的心,叫做代众生苦供养。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佛最希望众生善根增长,早日成佛,所以我们自己精进修行、勤修善根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说到善根,一般讲三大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本来贪的不要再贪,本来生气的不要再气,本来事理不明、愚痴之处不要再愚痴下去,这就是在种大善根。同时,《阿弥陀经要解》提示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又多福德的大因缘,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小善根小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大善根大福德,也是不贪、不嗔、不痴同时总修。念佛表面上好像没去做什么大事,实际上,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上菩提,是万德修成的名号,所以一持名,万福万德都具备。有念佛的大善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慧花果。我们勤念佛、勤修善根是真正供养佛,叫做勤修善根供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佛希望我们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我们时时记得慈悲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做菩萨该做的事,不舍弃菩萨的事业,这也是佛认为最好的供养,叫做不舍菩萨业供养。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就如前面所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用清楚明白的心,常提醒自己顺菩提门,这也是佛最欢喜的供养,因为不离菩提心,才能自度度他、同成佛道。假设我们常用财力、煮好菜供养佛,佛当然也会欢喜接受,不过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糊里糊涂,常放任自己堕落,总要佛替我们担忧,这也不算是真正恭敬佛、供养佛。因此,要用觉性、不离菩提心的智慧、慈悲、愿力才是合于佛心的供养,叫做不离菩提心供养。

由以上七种法供养就可以体会:佛是具有圆满菩提心的人,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去侍侯他,他只希望我们能觉悟,好好修行、解脱自己的烦恼,也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法供养一个念头的功德就比长久用无量珍宝供养无量佛更大无限倍,能这样才是真正顺佛的心,顺菩提门才能开发出佛性无限的功德。假如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却只照自己的意思杀猪宰羊供佛,就等于是杀死佛的孩子来请佛吃一样,或者刻意用一些素食的材料塑造成鸡鸭的形状拜佛,那都是自己想自己爱吃的,是供养自己不是供佛。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意思是我们若忘失了菩提心,即使修各种的善法都会变成折磨身心的事,甚至变成障碍我们成佛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就等于是车子一出门方向就错了,方向一错那么越勤奋、开越快离目标就越远,这样的开车当然只是折磨而已。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检讨到底自己的身口意是顺菩提门或违菩提门。

下面就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有一天甲乙丙三位莲友要到丁的家共修,丁想到他们三个人远道而来,就事先冲泡了家中最好的茶叶,又担心他们肚子饿,炒了一盘自己种的花生,炒得香喷喷的准备要请客。其中甲这位莲友是老人家,他一坐下来看到丁端出茶和花生就皱着眉头说:“我没有牙齿不能吃花生,我胃也不好不想喝茶。”乙是一位年轻人他赶紧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啦,我很怕吃花生,怕脸上会长青春豆,你不要请我吃花生。”

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合掌向丁行礼说:“阿弥陀佛!真感谢你慈悲,事先就辛苦为我们炒了这么香的花生,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你花生炒得真漂亮,连一粒都没焦黑,可见你炒的时候非常专注用心,你好意的茶就像八功德水,我们快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我们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永远欢喜度众生。”丙讲完就笑眯眯开始吃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提这些琐碎的事做什么呢?就是要来作借镜,检讨菩提心,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行为是随顺或违反菩提门。

首先我们以例子中的甲来做借镜检讨。甲一看到茶和花生不合他的意就把阿弥陀佛丢一边儿去,他的心只想到自己没牙齿又胃不好,身表现出来的是紧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脸色,口又说出只顾自己的话,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丁那方面的好意和辛苦。而且他只想到自己爱与不爱,没有体谅别人的好心好意,这就是尊重自己胜过尊重别人,依照祖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检讨,像甲这样心念一动、话一出口就违反菩提门,等于是一出门方向就错了。假如我们有像甲这种情形,就要特别注意改进。

接着再用乙作个借镜来检讨。乙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了。”这是常可听到的客气话。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如果丁还没有泡茶,我们不忍心他太忙碌辛苦,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果他已经泡好了再这样说,就是没有体谅他的好意,而只有想到自己的立场,意思变成——我又不会口渴,你泡茶只是白忙一场,毫无必要。这也是没有尊重别人,大家将心比心,换个立场看看,如果是自己事先就好意准备老半天要请客,客人却这样说又不肯吃,我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另外,乙又说“我怕吃花生脸上会长豆子”,就叫丁不要劝他吃,这样的表现也是只想到自己的身心——怕长豆子、怕脸不好看,并没有体会别人的身心为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也没有体谅人家不忍心我们挨饿的好意。

所以乙的话也只是注重自己,完全没有想到恭敬、供养他身心。依照祖师教我们的原则来检讨,又是一桩违反菩提门的事。假如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用这种心态待人处事,那念佛就只是口念,心和佛是不相应的。修行人若用这种心、说这种话,就是走错方向、越偏越远。大家都知道会发出绿豆芽的一定是绿豆,如果用一堆小麦壳想要发出绿豆芽是不可能的,倘若平常种的都是违反菩提的因,却想求得无上菩提的果,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要小看平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事当中的用心、言语、行为都是我们的因,对未来的果报都有影响,也都关系着会不会往生西方、会不会成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