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9)

像这样每一餐她的确都很辛苦地料理,却没有一样是为体谅婆婆的需要而煮的,没有一道菜是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安心受用的,当然婆婆吃得很苦,就欢喜不起来了。所以说这位媳妇即使参加烹饪比赛得冠军,她的婆婆也会摇头

像这样每一餐她的确都很辛苦地料理,却没有一样是为体谅婆婆的需要而煮的,没有一道菜是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安心受用的,当然婆婆吃得很苦,就欢喜不起来了。所以说这位媳妇即使参加烹饪比赛得冠军,她的婆婆也会摇头不能肯定她,因为她所煮的菜只是表现她自己煮菜的技术而已,并不是发菩提心,在恭敬供养她的婆婆。如果换另外一个人,用另外一种顺菩提心的做法,要煮菜以前先去尊重、请问婆婆要吃什么比较适合,请婆婆指导什么菜应该怎么煮比较好,可能只费很少的力,很简单煮一煮,婆婆就会笑眯眯、很欢喜了。

我们再举例来说,如果今天请你上台去讲课,当你上了讲台,看到台下的听众,一个在看外面,一个拿扇子在扇风,一个在说悄悄话,一个在旁边抽烟,一个翘二郎腿,一只脚还在那里晃来晃去,一个在搔头,一个在抓痒,又一个跑进跑出。你在台上讲课,心中会不会觉得不安呢?会不会担忧自己讲得不好?如果我们从旁观察会不会觉得这种听众的态度很不专心,也表现出没有恭敬别人的态度。接着我们再交换角色,反过来体会一下,如果今天是我们在听讲,心都不体谅对方,只顾自己的心意,眼睛爱看东就看东,爱看西就看西,喜欢凉爱扇风就扇风,要抓痒就抓痒,甚至听一半想到什么事要出去就冲出去,完全不体会对方的感觉,也没去体会讲者的感受和心意,这就是只恭敬自己的身心,完全没有恭敬别人的身心,这是违反佛心、违反菩提心的。

《普贤行(heng四声)愿品》第一大愿教我们要“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对人没礼貌、不恭敬就是没有“礼敬诸佛”,就违反菩提心。这对别人的影响可能不大,别人顶多觉得你没礼貌、没水准而已,但是障碍自己修行成佛影响就很大了。我们佛教徒经常要拜佛,拜佛就是要培养礼敬诸佛的态度,学习恭敬别人的精神,也就是在培养菩提心,如果有拜佛却没开发出恭敬的精神和有礼貌的态度,这样就只有拜佛的形式,而没有达到拜佛的效果,也等于是有吃药但是病没治好。拜佛是礼敬诸佛,也是一种觉性的提醒和练习,为什么要时常拜呢?就是要时常锻炼,把拜佛时的谦卑、恭敬、柔软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拜佛一回事,生活又另外一回事。

有人拜佛时是很有礼貌,五体投地,而走出佛堂和人谈话就把头抬得高高的,又爱顶嘴、插嘴、没礼貌,处处只想到自己的意思,不管别人的立场和心意是如何,这就是没有将拜佛那份礼敬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违反菩提心的。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拜佛,是所有的行动言语都会转变的。因为我们一向都只有关心自己,又妄念很多,胡思乱想,所以我们的心不清楚、不明白,当然就看不清别人身心的需要,做很多事都违反菩提门,冤枉费了很多力气,结果却和佛不相应。因此日常生活中练习交换角色、将心比心,用清楚明白的心去观察,是我们修行上很重要的课题,平常就必须老实检讨自己待人处事有没有违反菩提心,才不会将发菩提心变成一句口头禅,或者变成做课完的唱诵用语。

最近,听一位菩萨说,有人送一只猫给他儿子,他儿子很高兴,当要开始养猫的时候,他第一步就先去买一本关于养猫的书回来读,以便了解猫的身心需要和猫的特色,然后用心饲养,而且他们养那只猫都让它吃素不杀生。那只猫很喜欢和佛像对坐,自己还会去按录音机放佛号,只要有人把佛号关掉,它就会再去放。我听了以后很钦佩,也有很深的感慨,众生都有佛性,这位公子即使是养猫都会用菩提心去恭敬供养它身心,都懂得用智慧先去了解猫。

如果能将这份心普遍运用到每一众生身上,那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一般人不但养猫会随便用一些剩菜或者拿自己不要的东西丢给它吃,根本就不会先去研究,即使是在对待人方面也是很随便、很任性的,甚至于对父母、师长,对先生、太太,对亲戚、朋友,对儿子、媳妇等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不管别人的心意是怎样,也不管别人身体的需要是怎样。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仔细来体会,凡是我们做失败、费力又让人不高兴的事,详细检讨起来多半是没有用菩提心、没有先尊重别人的心意、也没有先交换角色去体会对方的缘故。假如不用菩提心,连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能做好,更不用提成佛的大事了。

在这里补充说明,方才举养猫的例子主要是强调我们对待众生要先用心去了解对方的需要,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看书养猫,请大家把握这个重点。因为菩萨戒有规定:受戒的菩萨不可以故意蓄养猫、狸、猪、狗等等,我们要了解并不是佛不要我们对动物慈悲照顾,而是因为世间人饲养动物多半是有其它目的的。比如,养猫是为了捉咬老鼠,养猪养鸡是为了要杀来吃或者卖给人杀来吃,可以说全部和杀业有关系,最起码也有间接的杀生,很少人是纯粹秉者慈悲心来蓄养动物。况且饲养动物心中难免产生贪爱而有挂碍,多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因此佛陀教菩萨不可以这样做。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收到某电台所传送出来的电波,必须把电视机的频道调对,才可以现那台的影像,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必须要将自己心念的电波调得准确,发菩提心就是发和佛相同、觉悟又慈悲的心,这样频道才能相通、相应。佛的电波是充满整个虚空,也洋溢在我们的身边四周,然而,如果我们的频道调得不对,当然就现不出佛的节目、影像来;如果频道调对了,马上就会相应,所有的好节目都会显现。我们平常生活要随顺菩提门,随时改掉违反菩提的做法,才能体会佛的精神内涵,念佛也能相应而吸收到佛的慈悲智慧,犹如吃饭能吃出饭的香气和滋味,吸收到其中的日月精华,每一粒米都让我们增长气力。

娑婆世界的路虽然很复杂,但是只要分清楚“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两个方向,阿弥陀佛的佛号又能提得起,不论车子怎么开都会顺着菩提路开到西方去。假如“顺”和“违”这两个方向分不清,一出门可能就开错路,不但不能开往西方,反而会坠入六道轮回的深谷中。在日常生活中路该怎么走,每一步都关系着能不能到达西方,违反菩提的路越走就会离佛道越远,到临终时是否有机会回头就很难说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谈话,如何孝养父母师长,如何侍奉公婆,如何对待先生或太太,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对待朋友、同事、同参道友等等,这一切都和我们修行往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要提高警觉来检讨、改进。

一般人不但对待众生不会先研究,连供养佛也很少先研究了解:佛是应当如何供养。我们平常都听说“供养佛”、“供养法”,“供养”的“养”读作第四声。自古这个“养”字,对上要读作“供养(yang第四声)”、“孝养(yang第四声)”——第四声,对下才读作第三声“养(yang第三声)”,比如“教养”、“养育”。前面说过顺菩提门要恭敬供养他身心,这个“他”也包含了佛,所以供佛也要先尊重了解佛希望我们怎样,一个小孩要养猫尚且要先看书、好好研究,何况我们要供养佛,哪能不先了解合于佛心的供养方式呢!有人以为只要每个月初一、十五煮一些自己比较爱吃的十二碗菜来拜佛,就是供佛了,其他时候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根本不管佛的教导,有些行为甚至还和佛唱反调,这就是只供养自己、不是供养佛。若要供佛当然就须顺佛的心来供养,佛认为供养什么最好呢?就是“法供养”。什么是“法供养”呢?在《华严经 · 普贤行愿品》讲到七种法供养,以下简单介绍七种法供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