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5)

以下先简单介绍发菩提心七重因果的顺序和修法。我们必须注意,在修七重因果之前,先要练习修平等心。先修平等心再修七重因果,才会成功。平常,我们对待众生都有不平等的心。对喜欢的人就比较好、比较关心,对不喜

以下先简单介绍发菩提心七重因果的顺序和修法。我们必须注意,在修七重因果之前,先要练习修平等心。先修平等心再修七重因果,才会成功。平常,我们对待众生都有不平等的心。对喜欢的人就比较好、比较关心,对不喜欢的人就不可能有多好,这就是不平等的心。一般,对自己觉得亲密又重要的人常会生起贪爱的心,总希望他们也能多尊重我、多关心我,这就是“贪”,又希望他们要如我的意,这也是一种贪心。

举例来说,有些太太明明很在乎先生对她的态度,又偏不肯主动先向先生打招呼,却期待着先生先来招呼她,这就是贪爱对方尊重的贪心和傲慢心。她以为这样才能表示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很重要,其实这只是表示自己骄慢心很重、不懂礼貌而已,也表示自己缺少这份先去恭敬别人的美德,而且又被贪心的乌云遮住了。假如有这种心态,就会遮住佛性的智慧之光,也障碍自己的福报。有这种心,对别人的影响或许不大,但是自己一定会吃亏,我们要特别留意检讨。

再比如说,有些人口说要学佛,却时常掉入世俗情感的深渊,往往都会计较师父对某某人比较好、比较器重,对我比较不好、比较不器重。这都是在培养自己的贪心,贪爱得到师父的器重,这根本不是在学佛。像这样的心态是在贪求别人对自己好、贪求被器重,这是准备要轮回,哪里是在学佛、修行呢?我们要了解,起贪心等于是发射往饿鬼道去的电波,如果贪得到,也是轮回去做鬼而已;如果贪不到,常又起嗔恨和埋怨的心,结果,反而把亲人变成冤家。

比方说,别人家的孩子联考没有考上,你根本就不会动心,也不会责怪他、埋怨他;但是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联考没考上,你可能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就会怪他、怨他。这就是由“亲”而生出嗔恨的心,这就是不平等的心。我们时常会听说“怨亲债主”,“怨”时常是由“亲”而来的,不亲的人就如火车站的一群人,我们和他们没有亲戚关系、没有机会相处,也就没有因缘起埋怨的心。如果我们心中分有“亲”和“怨”,都是不平等的心。发菩提心,首先就要扫除内心对亲人生贪爱、对不满的人生嗔恨,种种的垃圾。

《菩提道次第略论》教我们修平等心,必须要先由与我们关系不好也不坏的人入手。比如说一个过路人,他不先向你打招呼,你并不会生气、也不会动心,这就是一种很平常的心。对不认识的过路人,我们可能会先向他打招呼,但是不会要求他一定要对我们好。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观察自己这种平常心来体会不贪求的平等心该怎么修。再说,一个陌生人,如果向我们说,他联考没考上,我们也会觉得很平常,根本不会生气、也不会责备他,可能还会很冷静地安慰他说:“考试本来就是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啊。这次没考上,下次再努力就好了。这次让别人考上、让别人高兴一下也是很好的。你若能随喜别人考上,就会很有福报、也是大功德呢。人并不一定要考上联考才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仔细检讨一下,在我们心中,真正尊敬的人,可能学历都不很高,他未必是联考考得很好的人。

比如释迦牟尼佛、广钦老和尚,他们也没有参加联考啊,但是他们有慈悲心肯为众生付出、为众生服务,肯修行开发出自己的智慧,他们活得比一般人更光明、更有意义。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很多有成就的人未必有多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一定都有很多美德和优点。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善良的优点可以发挥,不一定要受世俗考试或名利的观念束缚。联考考不好,我们照常可以过一种对众生有帮助又有意义的生活。”别人的孩子没考上,我们可能会这样劝导,这就是一种平常心。我们好好观察自己的平常心,因为不贪求他一定要考上,所以他没考上自然也不生气。这种不贪求、不生气的心,就是我们要时常培养的平等心,也就是我们学习发菩提心的初步功课。经由和我们不好也不坏的人入手,来体会不贪求也不生气的平等心。这种平等心并不是教我们待人要像对过路人一样漠不关心,而是教我们从内心将对亲的人起贪求、对怨的人起嗔恨的贪、嗔垃圾丢掉。

以上是说明在修习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的心。接着讲七重因果。七重因果就是教我们依照七个顺序来学习发菩提心。这七重因果的每一个层次之间有因果关系,有前面的因才有后面的果。

七重因果法,第一:“知母”。首先要了解,生命并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这生之前有前生,前生之前还有前生,我们已经轮回投胎无数次了。在这个无限长久的生命中,每一生我们都有父母,算起来就有数不尽的父母,可以说,每一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父母亲,都曾经疼喜过我们,为我们牺牲吃苦。这种认识与了解,叫作“知母”,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当过我母亲,都曾忍耐着手臂酸痛把我抱进抱出,让我吸吮母奶、将我抚养长大。

这样的认识与了解在学佛中是非常重要的,使我们体会到,我们和一切众生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这个体会可以让我们打破自己一向自私、不肯关怀众生的心。一般人都比较自私、只顾自己,很少打开心去关怀别人。假如今天是自己的妈妈生病要开刀,就会很着急很在意;倘若是别人的妈妈要开刀,听了就不太在意,不会有同等关怀的心。这就是尚未体会佛法所讲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曾经当过我的妈妈”这层的道理。我们学习发菩提心,第一步必须要先有这种体会和认识,透过思维真正肯定。每一个人不管是好人或坏人,在无限的过去生中,一定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甚至连一只蚊子,也有可能在过去生中做我的妈妈。这是第一重因果“知母”,知道众生都曾是我的母亲。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二,就是“念恩”。念恩就是忆念一切众生在当我母亲时,为我所付出的恩惠。当我在妇产科见习,第一次学习接生的时候,心中有很深的感触。当时那位产妇因为是生第一胎,比较困难,她足足阵痛了十几个小时。一开始她还可以走来走去,勉强忍痛,后来她躺在床上,拉着床栏杆大声叫痛,叫到嘴唇都变白了、冷汗直流。胎儿出产道时,医生解开她的皮肉,更是痛苦。又伴随大出血,整条床单沾满了血,可以说是拼死拼活才把孩子生出来。在这生产过程中,看到那位产妇痛到流眼泪、甚至都快喘不过气来,但是,当孩子平安出生,她一看到可爱的孩子,立刻就笑出来了。我一面当助手,一面忍不住流眼泪,接生以后,一出产房,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电话给妈妈,向妈妈表示感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