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8)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 第六,修增上心 ,或说修增上忆乐。忆是忆念的忆,乐是快乐的乐,读作yao(第四声)。在第四修慈、第五修悲以后,还要发起一种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慈悲一直增长,往上发展、自然发起一种决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六,“修增上心”,或说修“增上忆乐”。“忆”是忆念的忆,“乐”是快乐的乐,读作“yao(第四声)”。在第四“修慈”、第五“修悲”以后,还要发起一种“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慈悲一直增长,往上发展、自然发起一种决定的心。决定要让众生免受痛苦、让众生都快乐乃至究竟成佛、永远离苦得乐。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永远快乐。一旦发起这种决定心,就会产生责任感,感觉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我的使命,不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愿意发心挑起重担。菩提心也就是这种增上心的结果。修增上心,不但在佛堂做课发心,乃至出了佛殿,在日常生活中都时时刻刻想让众生离苦得乐。

即使是单单和一个人相处聊天,也都没有离开这种心,诚恳希望她也了解佛法的殊胜,很想帮助她开发佛性。我们凡夫的烦恼习气很重,很不容易发起真正的慈悲。因为烦恼习气不是一时就能降服的,所以我们得时时注意培养慈悲来降服烦恼。或许有人会说:“世上佛菩萨那么多,高僧大德也很多,苦难的众生有他们度就好了,哪有我的责任呢。”这种想法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在挨饿受苦,却想:“世上慈善机构很多,让他们去救就好了,我没有责任啦。”

大家要了解,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曾经领受一切众生的恩惠,所以报恩的责任当然是落在我们自己身上,总不能自己受恩惠却推托叫别人去报恩哪!我们将报恩、慈悲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做、而且是欢喜做的,又觉得不做不行、不做过意不去,这就是修增上心。综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但理不可却、责无旁贷,而且情不自禁。

接着说七重因果的第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心。前面说到修增上心,是很愿意挑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怎样才有这个能力呢?就是要成佛才有能力。佛的身口意三业有无限的功德,才能度化无限的众生。如果我们快些成佛,就可以圆满度众生。那时,从我们身口意都可以放光,有能力帮助每一个众生。所以,为了度众生,我们就会很精进,愿意用最快的速度来累积功德,愿意去做任何一件可以成佛的功德,也会专心、尽力深入去修成佛的法门。犹如灌溉于树根,自然得花果一样,在我们帮助众生、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然会成就我们的慈悲、智慧而圆满佛道。

这是为了彻底度众生,由前面第六的增上心再发起要究竟成佛的菩提心。我们要时常思维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佛的身口意各有什么功德呢?佛的化身具足三十二种好相,而且每一种相里面又有八十种随形好,也就是每一好相都含有八十种维系的好形,这是无量的功德所成就的。此外,佛的语言方面,可以说,“世间好话佛说尽”,佛有六十种妙音,每一种音声都可以演说无限的佛法,不论是何种语言的众生,听闻佛的音声都能了解佛理。

经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只要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它自己的种类都可以得到理解并且由了解佛法而得到解脱。佛的心包含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他不但了解宇宙的真理,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佛的智慧是能了解每一道众生的状态、因果,佛的慈悲是“怨亲平等”又“不舍一人”的,不论你过去曾骂佛、毁谤佛甚至害佛,或者曾是他的亲人,佛都平等慈悲包容救度,设法让你得到最大的好处。能常思维佛身口意的功德,就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决定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是说明修菩提心的次第:七重因果。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第四“修慈”,第五“修悲”,第六“修增上心”,第七“发菩提心”,发求无上菩提的心。

下面,简单介绍修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也就是以爱护我自己的心转作爱护众生的心。这并不是执著,而是用平等心来爱护。比如说,我们很不喜欢被欺骗,那么就交换角色,了解别人也是一样。所以,就以体谅、爱护对方的心来说老实话,不要骗人。再比方说,我们很不喜欢在需要用东西时却找不到的不方便。那么就交换角色,爱护别人,不要随意把别人的东西移位,令人找不到很着急。而且动用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经过许可。再举例说,我们自己绝对不喜欢出车祸而断一条腿,更不愿让人家把自己断的腿拿去秤斤秤两地卖,或者让人家吃“红烧人腿”、“烤人肉”,所以,我们就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喜欢断一只腿,让我们吃“烤鸡腿”或者“卤猪脚”啊。

如果,有人将你儿子、孙子的肉剁去红烧,还边吃边喊着:“好吃啊好吃,这孩子肉很有营养,很补血耶!”你是不是会很痛苦,觉得他们很残忍,甚至会怨恨想报复呢?因此,我们就要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愿意自己儿子、孙子的肉或尸体让我们煮来吃还边说“好吃、补营养”。当吃的人叫好时,死者的亲属会咬牙切齿啊。我们如果时常交换角色来体会对方的立场,自然就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也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就用慈悲心去做,不该做的就马上改掉,才能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是如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人天有漏的小福德。莲池大师说,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而阿弥陀佛就是已经圆满的无上菩提,也是具足一切福德的名号,所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持得口和心深深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处处学和阿弥陀佛一样,这样的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也正是“发菩提心”,正是往生西方的大因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