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17)

再说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边较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希望他们快乐也想办法让他们快乐,接着再推广到关系较疏远、交情比较平淡的人,然后再提升到对怨家或曾伤害我们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从内心诚恳希望他们平安快乐

再说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边较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希望他们快乐也想办法让他们快乐,接着再推广到关系较疏远、交情比较平淡的人,然后再提升到对怨家或曾伤害我们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从内心诚恳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当然其中要对仇敌生慈心、希望他快乐,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发得出这样的心念,就是修行当中的一大进步,也表示心渐渐清净了,佛光不再被我们心中的乌云挡住了。试着这样一层一层地提升才能真正对广大的一切众生有慈心,否则只是闲来无事时口头上讲讲“要让众生安乐”,一碰到事情、一遇到众生得罪我们、伤害我们就会起懊恼,慈心就不见了。

古德说过,当我们的冤家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是我们心地的大考验。如果我们觉得:那种人遇到不幸是应该的,或者心中幸灾乐祸、偷偷欢喜他受报应,这样就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发起希望他安乐的慈心。这时,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不幸的是自己,并不是对方那个怨家。因为没有发起慈心就表示心很黑暗,心黑暗当然命运就黑暗,也表示我们的心离佛还很遥远。这是我们自己不幸,必须要好好改进,修正自己的心。有很多人不遵照古德教的次第来修慈悲,时常弄反了。对不熟的外人很亲切很好,但在家里却很霸道很任性,舍不得给家人一点的欢喜、快乐和尊重。

看到外人可能是笑眯眯、很有礼貌地问讯,但是一看到家里的人却一脸臭臭的,开口就嫌东嫌西,嫌儿子太胖、嫌女儿成绩不好、嫌薪水太少,一肚子不满意,让全家乌烟瘴气。既不点个头也不笑,更别说问讯那么有礼貌了。如果,先生要求她照顾公公婆婆,她就说:“那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自己去看好了。”先生如果不先对她有礼,她就昂起头不理他,还理直气壮说:“他不先邀我,我干吗要理他。”很懒得先给对方快乐、不愿意布施欢喜给家人。家里的人问话也懒得好好回答,讲话口气都很硬、很令人难受。说实在,连对自己最亲近人都不肯布施快乐,对其他人的慈悲哪里会是真实的呢?七重因果的第四“修慈”,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如果不是要让众生快乐的慈心,就必须注意修正过来,让自己发起要给予众生快乐的心。

下面再说七重因果的第五“修悲”。“悲”就是希望众生免除一切痛苦。修悲的次第和前面修慈一样,也必须由最亲的人开始,然后推广到交情平淡的众生,再提升到敌对的人。如果我们对亲人都没有真正的慈悲,并不想让他们离苦得乐,甚至还故意和他们抬杠、让他们生气,这样,说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就可能只是一个口号罢了。

比如说有些人自己的父母或公婆生病,行动不方便、很痛苦,她都不愿意照顾,可是却肯去当义工照顾其他的人。如果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的爸爸妈妈很会嫌我”,或者说“我的公婆很会对我唠唠叨叨”,甚至说“我照顾他们都没有什么趣味,不但没功劳,也没有什么成就感”等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在当义工为人服务,但是内心的想法若是有偏差,果报是会相差很大的。像刚刚所说的那种观念,她当义工不是为了慈悲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而是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和追求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没称赞她的人她就不想照顾,宁可不顾他们的痛苦而去做比较能得到别人称赞的事。像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即使是去当义工,可是修悲心没有按照次第,同时,内心的动机也不全然是为众生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要获得肯定和好名声。

这就是在布施善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好名声的杂念——名利心,这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整锅汤的气味就变了。因发得不正,果当然就不正。这就是有偏差的悲心,属于省庵大师所说“八种菩提心”中“斜”的菩提心。斜的菩提心就是发心不正确,好比射箭,箭在弓上若放歪了,这支箭射出去绝对不能中靶的。请大家注意我们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去当义工,也不是劝大家只顾自己亲人就好,而是在提醒大家:修悲心必须要慎重检讨自己的心念和动机,发心要清净、真正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且要修前面所说的“平等心”,去除对亲人的贪心和责怪的心。我们的因如果发得对,果自然就对。

《菩提道次第论》教我们修慈、修悲要由最亲近的人开始,如果不照次第来修就自以为是对一切众生慈悲,结果是连最起码的一念慈悲心都没有发过。自以为学佛又参与佛教团体,然而可能只是一直在做一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称赞和肯定的事而已。如果没有人称赞或肯定的工作就不肯发心做,不肯默默为人拔苦予乐。这样的心态和佛是不相应的,甚至只是在增长自私的我执而已,对佛性的开发反而是障碍。

要培养悲心,先要观察世间的痛苦。这世间处处都可以看到众生受苦,尤其到医院就更能体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别人的苦,和自己无关,不痛也不痒。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体会就会有深一层的发心。有人说,他没见过地狱众生也没见过饿鬼,所以无法相信佛经中所说的地狱和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其实我们由人世间种种苦就可以体会。我们看医院里,有人正在受开刀、割胃肠的痛苦,有人在受锯腿、补皮的苦,有人在受断手、割舌头的苦。以前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曾经值班,一夜总共开了七刀。有的割盲肠、有的开脑,脑部开刀时得用电据把头骨锯开。

那个病人在吃晚餐时人还好好的,也不知道自己过一会儿就会脑中风,头骨就得被锯开。有人脚断了必须接骨,有人大出血得剖开肠胃。有时整个晚上被病人叫过来、叫过去,看这个也苦、那个也苦。我一个人两只脚跑来跑去,跑到不知道该先去救谁才好。那时才猛然了解,为什么佛菩萨化身无数亿去救苦救难。晚上值班急救,忙得分身乏术时,真渴望能顿时化身千百亿。不管我跑得多么快去看病人,病人都还是觉得他已经等了很久。

因为痛苦的时间一分钟也很难熬,一分钟也感觉太久,每个人都想要早点儿停止痛苦,早点儿解脱、离苦得乐,每个人都渴望救助的人赶快来,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我们自己痛苦时也是一样,需要人家的慈悲救助,所以慈悲是每个众生都需要的、都渴望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培养慈悲心。

曾经有一位小姐,她的爸爸做心脏手术时,她进开刀房去看,看到自己的爸爸胸腔被用电锯锯开,又把肋骨移开。她非常哀痛,从此就发心吃素食了。她流着眼泪告诉我,她到市场看到人家在杀鸡,剖开鸡胸时,就会联想到爸爸开刀的那一幕。她深深体会那只鸡的痛苦。她说:“我哪有资格去吃鸡呢?我哪有资格让它那么痛苦呢?”她发起了“不忍众生苦”、要救众生的悲心。佛菩萨的慈悲,是看每一位受苦的众生都宛如最慈爱的妈妈看到唯一的孩子受苦一样,甚至是感同身受。我们培养慈悲心也要如此。起初要特别用心交换角色、将心比心,培养到自然而然、时时处处都可以体会众生的痛苦而发起悲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