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涛法师:《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2)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这种执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由于这个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构,才可以带领我们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心经》中讲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等等。对于这种种法则,便是用一连串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否定。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实上也是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这也是《心经》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获尊敬的关键。

由此可知,《心经》所要彰显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因“无所得”而证悟到的第一义谛“空”。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误解“空”是绝对的实在或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空”而产生“恶取空见”。弘一大师就曾说过:“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的人,他还会修习善业,感人天果报。而执着于“空”的人,则会因为拨无因果而堕恶趣。禅宗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天,百丈禅师讲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回答说:“我某甲不是人,其实是一只野狐狸,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给人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但请问来!”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大众师父到后山的一个石洞内用禅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尸,并嘱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礼予以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人,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会堕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禅师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脱离因果法则。如龙树菩萨曾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此处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个“不昧”,指不蒙蔽、能明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修行的人,是明了因果的。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在《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也以“色”与“空”为例,为大家开示了应如何正确地理解“空”的含义。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我们用白话来解释:“色,指的是物质。物质的体性是不异于空性的,空性也不异于物质,就物质的自性而言是空的,而在自性空的同时却又显现出物质来。”

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蒙蒙的,不知所云?那就让我们对这句话继续加以解释:色不异空,就是说色法与空性并非难以融合,它们是一体不二的。空不异色,是指色空双运,也就是说空性与缘起的相应。色即是空,就是指万法本空,籍以破除“有边常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实有的邪见。空即是色,是指空性是缘生的,籍以破除“无边断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不存在的邪见。用这四法去证悟空性,便能超越世间的一切戏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