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因迷失自心故,心存无明,而生种种烦恼。因无明,心不安,令心残缺,生起欠缺感,形成欲壑的由来。迷茫奔求于外相,深怕寂寞和孤独。又因内在这种无知和不足,令内心欲壑难填,故从外在找种种用来弥补自心残缺的那部份;因残缺不足,生命有了种种的审美需求和向往,需从外在寻求物质与情感来填补空虚,做生命的依靠、依赖和躲避,令自心达到一种暂时性的满足感。以此满足,追求所谓的“幸福”。进而由个体的残缺形成一个社会的残缺,一个社会再影响一代人或多代人的残缺,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意志,一个时代的整体观念,包括价值观与世界观,故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观念与审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与追求。然而所谓的“幸福”都是以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对比,产生得意满足感,可是这种满足只是短暂的,相对的快乐,这种快乐满足并不长久,亦无止尽。故秦始皇虽统一天下,最后尤渴求长生不老,市井百姓希求安居乐业,可每个人此生都并没有真正认为达到了满足。是故常悲憾。只是人们在遗憾时懂得令文化来平衡自心,安慰自己。
人们常叹自古难能全啊!人们因不知残缺的不是外在的多少,而是‘心’,若不了解自心,任何的外在填补,只是一时的适应性,过会马上又感觉这不是真的,又有新的需求,所以人们一直不断的喜新厌旧,都想要找到真的快乐自在。然而真的在哪里呢?究竟有真的吗?实际上说,我们每个人从小孩开始,一生只是换了不同的玩具与玩法,并没有真正的找到安乐自在。现在时间有限,这个话题在这里不能深度谈下去,待以后有机会再作更进一步地阐述。
回过来佛说的‘心’是什么呢?佛说的心可以用‘核心’的心来理解,是一切万法的——本质、本性、本源、自性、真相。是绝对的。是心物一元的心;是一切法的本体;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故佛说本来如是,本来清净的面目——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自性。六祖大师当时悟道了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的就是这个心。
若我们要用现代哲学科学来阐述心,是很难客观明了,因要先接受某种概念,这时常常已经落于想象和经验上了,很难真实客观的全然认识心,但可以因指见月,见烟知火。心是一切法的本质,一切法的真相。我们可从微观来分析万法的本质,从宏观来把握心的大体面貌。从微观世界印度教有所说的梵我与无方微尘,道家所说的无,无为天地之始与道法自然,到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和三位一体等,以至物理学说到的基本粒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到波粒二同性与暗物质,相对论的超时空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种种学说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本质进行研究和探索,各皆持理,又各莫衷一是,不明其妙,可谓不究竟,但也都说到了真相的边际。
然而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皆说得很彻底。中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说明了一切法的现象,又说明了一切法的本质,“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说明了一切思想与事物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在这里不能细说下去,若对佛法有虔诚要了解的,可深入佛经。因佛法利益全在真修实践上,所谓:凡有言说,皆非实议,佛常说戏论无益,若我们没真实发心实践真理,只图好奇,那说多了也无益,反耽误大家时间。总之佛说的‘心’即是禅,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是超脱一切分别念与主观知见离我执我相取舍,契入禅悟,法尔本自如是。即真即假,离真假名。此心可谓即心即物,是心物的本体,非心非物,是显心物的本身。非思维,是能思维的载体,非心,是能生心的本身,非物,是能现物的本身,非文明,是能产生文明的本身。
一切思想起源于心,然心不见心,眼不见眼。如镜不能自照,亦如我们自己眼睛不能见自己眼睛一样,眼能看见一切,可看不见自体。我们用思想来认识万物,但不能认识思想本身。如康德的二律背反,和不可知论。但他只是悟到了思想和经验的缘起道理,但不明白心,故说不可知论,然而不知不可知论也是知,也是论,是谁知?是谁论呢?那又是什么?大家反省观察下。不知此心即是一切事物全部之整体,禅宗大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说,见物即见心,无物心不现。山色尽是广长舌,大地无非清净身。心净则佛土净等。究竟来说,心土不二,空有不二,心色不二,依正不二,全体本自圆融无碍。在《楞严经》中,佛陀有回答弟子,什么是妙明真心,什么是世界,一切生命与万法最初的形成到轮回始终的规律,佛陀都做了精妙辨证的解释。大家若要细了解,可在寺院请《楞严经》回去看。
法界即是心,心即是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每颗心都有一个世界。众生形体非一,然能知能觉之心不二。我们轮回苦海,皆因迷失自心,由不了本觉之性,错而执情执物,令身心缠缚,随业轮回流转不息。若我们对心认识,就能摆脱不合于自心的错误知见,修正行为,从而使身心解脱,得真实安乐。佛是完全明了自心的智者,即知一切心的规律,明了一切法的原因,可以把握生命最究竟的快乐。孔子说:已欲达而达人。佛陀由自觉觉他,圆满正觉。上令自己证得圆满解脱,下化普度一切众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