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三(4)

好,我们看第二段, 丙二、感应道交 。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感应,就是转他成自,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们自身的功德。那么感应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

好,我们看第二段,丙二、感应道交。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感应,就是转他成自,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们自身的功德。那么感应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首先我们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是一个譬喻。佛陀对感应道交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两个人。一专为忆,就是说某甲他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的功德,一直希望能够再跟某乙再一次地相逢;但是另一方面,某乙早就把某甲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他心中想其它的事。那么某甲忆念某乙,某乙却把某甲忘掉了,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因缘未来会产生什么情况呢?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就是说彼此间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彼此不但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还能够彼此见过面,那么也就是说呢,若逢而不逢;即便是“见”而“非见”,也就是说即便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比方说住隔壁,而且经常见面,也都是当面错过,不能产生一种交互的感应作用。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单方面的过程,我不断忆念你,你不把我当回事,我们两个不可能产生感应。

那应该怎么办?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二人相忆”就是说两个人把工作做完以后偶尔地去忆念对方,某甲偶尔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地忆念某甲。这样的因缘也是有,但是比较浅,它会创造一生的因缘。就是说,你们两个在一生当中偶尔地有一次两次的相逢,然后就离开一段时间,离开一段时间以后又偶尔地相逢一两次,又离开了好几次。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两个彼此忆念是有间断的、不相续的,不坚固的忆念。但是,“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用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很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乙,而某乙也以很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呢就会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永远不可能再分开,因为他们心中忆念的力量太强了。

那么这样的譬喻,佛陀到底想要讲什么道理呢?我们看第二段,请合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陀这个时候道出他内心的心声——身为一个佛陀,佛陀是干什么呢?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陀的心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寂静当中,但在一切法空当中佛陀有种大悲的愿力来悯念一切众生,就好像慈悲的母亲平等地忆念儿子一样,如此地至诚恳切。但是,身为儿子假设离家出走,也不再忆念母亲、也不想回家,那么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作用。反过来假设儿子也能像母亲一样地来忆念母亲,那么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系,多生多劫相逢在一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