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印度七叶树,所以这儿又叫七叶岩,七叶窟,七叶园。是佛祖涅槃后其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统一经法的地方,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说法的结集。其意义重大。所以七叶树是佛树。 另外,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寿命品第一之二》说“世尊,如七叶花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涅槃”。 五、寺院建设离不开树 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僧人们建寺而居,置地自种。寺院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林深木茂之处。魏晋以来,佛教兴盛。寺院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一方面利于僧人修行。又由于文人与僧人交游往来,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适意会少的生活,又可以超脱“红尘”,有利于文人“澄怀观道”,甚至还包括希冀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在内。唐以后的禅宗,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生命的真话。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六、丛林是寺院的雅称 中国的寺院又成为丛林,和树有密切的关系。《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 七、以树接引众生 宋仁宗年间,禅宗青原系下福严来此住持,曾率寺里僧人种杉树十万株,福严寺也因他而得名。种树爱树,自古就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树来舒服内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门下神秀和慧能的偈颂。弘忍禅师准备传法给门人,验其功夫,于是就命大家写出体悟的境界。神秀大师写的是: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临济宗义玄祖师当年也在寺周围种了许多树,人问:“深山里种许多树干吗?”义玄答:“一为山门添景致,二为子孙树榜样。” 八、寺院以树命名 庐山“五大丛林”中,有一座以树命名的寺院,这就是万杉寺。万杉寺在唐代原名庆云院,至宋景德年间,诗僧大超任寺中住持,他在寺院周围种下了万株杉树。尔后宋仁宗便将此寺改名为万杉寺,并赐了御书“金佛宝殿”的题匾。从此以后,万杉寺名声大振,殿阁巍然,僧徒济济。万杉寺成了文人墨客必游之地。以树命名的寺院在中国还有很多,比如重庆双桂堂、广东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长沙松柏寺、石家庄白果寺、天津蓟县桃花寺、成都白杨寺等。 九、修行和树有关 佛教的修行也和树有很密切的关系。僧人们习惯在树下经行,树下打坐,甚至睡觉。 在佛教的行持中有头陀行,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称十二法人。《四十二章经》中佛告诫修头陀行的比丘:“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净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