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法师:“有所求”是入佛门的增上缘
佛教宣扬的是无欲无求。但每逢初一十五到寺院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中,有的磕头如捣蒜,有的默默祈祷,有的心急如焚,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眼神充满渴望,心中无事脑中无求的又有几人? 但愿你的愿望早日实现 有句俗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就是道场寺院,因为这里是三宝具足的地方。假如一个人,自己的身体、家人、家庭、婚姻、工作、事业、没有遇到事情,没有遇到麻烦,很难生起依靠三宝的心来,除非他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与此呼应的还有福楹联:有福方登圣贤地,无缘难入解脱解脱门。解脱门是寺院的山门,山门是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此处说无缘难入解脱门就是指: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缘分很难进入寺院道场。当然这个缘分包括很多,比如前世种过善根,前世于某个寺院或师父结过缘分。还有一个缘分就是他知道了自己苦,要来寺院求佛菩萨保佑,解决这个苦。他的苦会表现在层层面面,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得家庭各有各得不幸。这个苦就是他入解脱门的缘分。 这些人来寺院祈福、超度、许愿等等都是有所求的。还有的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如:一个人平时不念菩萨,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念观世音菩萨,这样是为了让菩萨帮忙,祛除身体上的不适。一般也很快,不适就消除了。只在有所求的时候才想起念佛菩萨的名号。而且很多寺院都可以见到“有求必应”的字。这与佛教宣扬的无求的精神是不是不协调了呢?不是的。佛法是对治法,因病与药、应机说法。对不同根基的人有不同的法来引导。对于那些没有信仰,或刚开始有信仰的人来说,如果讲“无所求”就没有学佛动力了,既然根基如此,则众生有求菩萨就有应,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这是菩萨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这样随顺众生心而摄受众生心。众生被摄受之后,善根慢慢成熟,再教导无所求。也就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智。 再有,佛教也不是绝对反对有所求。正见的求是可以的,但不是恶法,佛教说的求叫“善法欲”。《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这样正念思维之后上求菩提道善莫大焉。 由此可见“有所求”可以做为很多人入佛门的增上缘,我们没有必要一味的否定这些人的发心,也不用瞧不起别人。这些人虽然有所求,大家也应该随喜赞叹他们,让他们欢喜的、安心的在佛菩萨面前敞开心扉,求他们所求。只要我们具足智慧,扩展胸怀,耐心的引导,最终令其入正智就可以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