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知识界的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熟悉,有些怀疑,有些生偏见、邪见,有些甚至大肆毁谤。当然,宗教信仰历来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会强迫任何人皈依佛门,甚至出家。但在这里,我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学佛并不是消极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类发展到现在21世纪,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它犹如真金不怕火炼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能经得起任何逻辑的推敲。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特别希望把这样的佛教教义,跟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分享。你们作为高等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们在一起探讨,真的非常有意义! 大乘佛教的教义,简单来说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崇高精神,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类和平则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个人只想着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钱财、权势,而从不关心整个社会、不关心其他众生,那么,人类的衰败、乃至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对佛教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越观察、越探索,对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这种信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今天在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们每个人用智慧进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这些历经风风雨雨,为何没有被任何世间学说所推翻,反而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佛教徒,这样说并不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时间,翻阅古今中外许多具有价值的书籍,接触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也与不少教授、老师、知识分子探讨过。在此过程中,我确实深深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当今时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开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落伍、过时,甚至有些境界,人类至今也望尘莫及。像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FrijofCapra,1939-),在《物理学之道》中就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他还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些话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学,而且超前。 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时所宣说的和平观、平等观、心灵奥秘,是后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一直探寻、追求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只要翻开大乘经典,翻开人类历史,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学校的师生们,有兴趣的话,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从学术文化的层面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绝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个别经论、个别法师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识,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压力时,常常束手无策、极其脆弱,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此,你们在大学阶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余时间,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毕竟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你们就要迈入社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说实在的,如今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学一学佛教,尤其是大乘的无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也讲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许多行为建立在维护自我的基础上,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么利益。 《十住毗婆沙论》中就讲过四种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饶益他众,从而间接圆满自利,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仅佛教中这样赞叹,世间上的以善心助人为乐,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美德。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痕迹”了。他们盲目地追寻钱财、地位,满口大谈成功、发展,事业上虽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摆脱不了烦恼、痛苦。其实佛教中无常、无我的道理,正是对治这些烦恼的无上妙药。《华严经》中也说:“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可见,佛法犹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药,可以灭除我们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过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个人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到了死亡关头,这一切也派不上用场。且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临终时,有多少荣华富贵可以带走,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许多人真的非常颠倒,用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这些,结果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得不到,这又是何苦呢?其实,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没有都可以,自己应以利他之心度日,这样才会快乐、自在,做什么事情也会很圆满。
三、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教言,有时候去深入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简单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态就会有很快的转变。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的母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