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成的觉性
此外,佛教还有关于如来藏的系统,侧重从真心进行阐述。印顺导师曾将大乘佛教分为三系,一是虚妄唯识系,即从妄心着手修行;二是性空唯名系,即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三是真常唯心系,代表经论有《如来藏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需证得这一觉悟本体,便万法具足,无须造作了。 六祖的悟道,也正是因为这种觉性被激发、被开启。《坛经》记载,五祖为传《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处所说的自性,即菩提自性。这是生命内在的觉悟本体,是本来清净的。成佛后固然清净无染,即使在现前的凡夫状态,其本质依然是清净而非染污的。就像虚空,虽然云卷云舒,电闪雷鸣,它又何曾有过丝毫改变? 而且,这一自性是我们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所以修行不是去造飞机,不是去干事业,不是去成就任何外在的什么。因为我们所要证得的佛果是现成的,是圆同太虚而如如不动的,不会随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不仅如此,它还能出生万法,显现大千世界的一切现象。当然,这种作用因人而异——于圣者,是妙用;于凡夫,是妄用。
凡圣之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凡圣之别?为什么佛性本来清净,众生又会有一念不觉,乃至念念不觉?为什么佛性本来具足,我们又会沦为凡夫,流转六道? 须知,众生固然具有本来清净的佛性,但同时还有无始无明。因为这种无明的阻碍,佛性就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就像透过哈哈镜呈现的万物,都是被扭曲的,被误读的。同样,当无明遮蔽我们双眼时,一切显现都会因此带上自我的烙印。 众生所具有的佛性,也是透过无明显现的,是虚妄而非真实的作用。佛经中,将之比喻为贫女宝藏。就像名下有着亿万家产却不自知的乞儿一样,还是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如果我们的自家宝藏得不到开发,也是虽有若无,毫无作用的。 那么,我们就甘于现状吗?就不想找到原本属于我们的宝藏吗?虽然我们现前是凡夫,是无明而颠倒的,但在这个动荡的妄心背后,还有着从未起用的真心,也就是觉悟本体。《坛经》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这一见地之上,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具有菩提自性,具有成佛潜质,在生命的某个层面,和诸佛是无二无别的。 这是《坛经》传达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成佛潜质,修行也就失去意义了。就像画饼不得充饥、蒸沙不能成饭那样,如果生命内在没有相应潜质,成佛,不成了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在汉传佛教,《涅槃经》有着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为我们确立了修行的信心,成佛的信心。禅宗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盛极一时,与《涅槃经》奠定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教下的经典告诉我们: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积累无量福慧资粮,这实在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漫长过程。我们仰望佛陀,功德无量,智慧圆满;反观自己,愚下凡夫,罪业深重。跨越这样的差距,就像一只蚂蚁要开始环球旅行那样,足以让人气馁,让人望而却步。 而禅宗却告诉我们,佛与众生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区别,不过是在迷悟之间,所谓“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当然,这个佛和圆满福慧资粮的佛是有距离的。但所悟到的,正是诸佛之所以为佛的根本,在某个层面,已和诸佛无别。 《坛经》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也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因为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来自觉悟本体,是它被无明扭曲后产生的妄用。修行所做的,就是一项能量回收的工作。当我们安住于觉悟本体时,才能把转化成烦恼心理的能量回收起来。否则的话,烦恼就是实实在在的烦恼,是与菩提了不相干的。
著境还是离境
那么,烦恼怎样才能转为菩提呢?《坛经》还告诉我们:“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众生为什么会执著外境?为什么会随外境变化而变化?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是安住于觉悟本体。一旦安住其中,自然具备无住的功能,具备不执著的功能,即经中强调的无住为本。 而当我们处于妄心状态时,即使告诉自己“不必执著”,告诉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对外境有所触动,立刻就会被黏住,被纠缠——对所爱起贪,对非爱起嗔。内在的贪嗔种子越强壮,对境界的变化越在意,由此培养的粘性就越强,潜在的伤害也就越大。可见,外境是否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关键就在于心对境界的反应,在于著境还是离境。 所谓离境,不是要逃离环境,因为那是逃不掉的。即使舍俗出家,只要内心还有执著,依然会出一家而入一家,依然会被外境所转。我们要离的,只是对外境的黏着,从而对境界保持清清明明的观照,就像镜子那样,物来影现,物去影灭。无住的心,就具有镜子般的功能,可以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片甲不留。这就是《坛经》所说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真假的对照
禅宗修行很重视见地的建立,也正因为它的修行是建立在至高的见地之上,是直接从体认觉悟本体入手,所以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渐修的顿悟之道。 之前说过,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迷悟之间,在于真妄两套不同的心灵系统。真,就是众生具足的觉悟本体;妄,则是无明所制造的自我替代品。那么,真实和替代品的差别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觉悟本体的特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