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物质财富之后,人们又会向往名誉地位。总之,别人拥有的,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欲望,常常使我们一生都在不断追逐、占有的循环中度过。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很快接踵而至。被欲望支配的人,往往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忙于追逐尚未属于自己的一切。却很少考量,那一切究竟是不是人生的真正需求。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对财富充满欲望的人,即使有了百万家产,还会继续想着千万、亿万。由于我们永远把目标向前推进,怎么可能有知足的时候?因而,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觉幸福。 二、比较:生活在现实社会,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于是乎,就会相互攀比。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夏利,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千元一桌,我得吃万元一顿,比你豪华;你穿新款时装,我得穿国际名牌,比你时髦;你的电脑是386,我得买486,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市长,比你官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总在期待出人头地,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感受幸福。但是,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不停地跟着跑,也难以长处潮流之先。比如电脑,前两年286都难得一见,都觉得非常先进。短短几年,386、486就显得过时了,因为586已闪亮登场。不过,就算换了最新型号又如何呢?要不了多长时间,又会落伍于时代。20年前,谁家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们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普及后,需要拥有摩托车才会感到幸福。待摩托车普及后,则需要拥有私家车才会觉得幸福。 社会总在不断推陈出新,处于比较中的人,虽然总在追求幸福,总在为达到某个目标努力,却难有满足之时。即使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暂时感到满足,但很快就会被新的比较驱使,继续奔忙不休。 三、竞争:以比较的心态生活,必然导致竞争。在家庭中,兄妹间为博得父母宠爱而竞争;在学校内,同学间为成绩高低而竞争;在市场上,同行们为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们为学术地位、作品影响而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则会因国土、资源的占有而竞争。人类社会,难道也要像自然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难道相互拼搏,乃至你死我活的争斗,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在竞争中,多少人活得疲惫不堪,多少人过得不堪重负。 欲望,使人们不断向外攀缘,并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迷失自我。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静坐后在林中漫步。这时,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询问,是否看见几个女孩从这边经过?佛陀问其缘由,年青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清早起来时却发现她们已逃之夭夭,并卷走了他们的全部钱财。佛陀反问道:那么,是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们自己更重要呢? 其实,现代人多数和故事中的年青人很相似。在一味向外追逐时,却很少关注自己,更不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今,几乎全社会都在疯狂地赚钱,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与经济挂钩的书籍特别畅销,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爆满。文化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社会上,各种生财之道五花八门。多少人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又创造了无数消费机会,以此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意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夜总会等等。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纵情享乐,在一刻不停的忙碌中,彻底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繁荣了,社会道德却每况愈下。 对欲望的过度追逐,必将导致痛苦的结果。正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界品》所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颂告诉我们:沉溺于欲望中的人,总在不断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会沮丧失落,有如被利箭射中那样痛苦难当。佛教中,将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称为求不得苦,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合为“八苦”,是对人生一切痛苦的简要归纳。 《中阿含经·苦阴经》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曰:“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若有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记述了追求财富和失去财富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这些因争夺财富而导致的纠纷,从古到今不曾停止。不仅社会上彼此争斗,即使在朝暮相处的家庭中,在血脉相连的亲人间,也时常会因财产而造成各种纠纷,或是夫妻反目,或是父子敌对,或是兄弟失和,或是亲族离散。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世人因欲望而彼此争斗,永无休止。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当年,德国法西斯席卷欧洲,日本侵略者危害亚洲,及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其始作俑者,也是欲望导致的霸权扩张。在武器落后的古代社会,战争通常只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灾难。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倘若某些大国无法遏制自身的扩张欲,人类就会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 人类若想解决由认识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经》曰:“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汉译为度,即到彼岸之义。所谓度,就是度过烦恼,度过生死瀑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到彼岸,并非东方琉璃世界,亦非西方极乐世界,恰恰是我们所在的现实人间。假如我们被无明所惑,就是烦恼、痛苦的此岸,就是彷徨、苦闷的此岸,就是空虚、不安的此岸。一旦开发般若智慧,正见诸法实相,如法起修,如理而行,就会抵达安乐、祥和的彼岸,抵达解脱、自在的彼岸。所以说,般若正是将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的舟航。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