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净土信愿行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释尊五时说法,殷勤劝勉念佛求生净土,俾上自等觉菩萨,下及逆恶罪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毕竟圆满佛果。如是方称如来度生之本怀。

  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蕅益大师语)[78]。蕅益大师在通达一代时教权实顿渐诸法门的基础上所开示的判言,深契佛心法要,为阐释净土与圣道、自力与他力的内在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则。净土门与圣道门,合则双美,离则俱损。而自力与他力,从行布门来看,似有分河饮水之迹;然就圆融门来论,生佛同体,自他不二。从往生这点来看,十方众生全仗弥陀愿力以作强缘,得以往生西方报土。然行人从起信到往生彼土以及圆证佛果的全过程,亦贯摄着自他二力互动。净宗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由佛果德带起自性本具之佛德。弥陀威神愿力、名号妙法力与行人信愿称名之力,交渗互即,显现“行超普贤登彼岸”[79]之殊胜。

(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

  净业三福是释尊无问自说,旨在利导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刹中,别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志乐往生。“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80]韦提希致请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释尊观机逗教,深知定善一门,难以普摄众生,为方便摄受散动下劣凡夫,渐入弥陀愿海,遂以无尽悲心,自开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81]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浅深次第,可例分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82]。净业三福的义理广大深邃,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兹简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分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经》,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著称的曾子,若合符节。《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启吾人慧命,是故吾人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亦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信正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欲得法益,应具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方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种因。慈心的培植,宜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皆具爱惜生命、趋乐避苦之本能。人与禽畜,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为人者,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

  爱惜物命,乃儒道释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钓而不纲(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弋不射宿(带有绳子的箭不射归巢歇宿的鸟),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训示。道家《太上感应篇》云: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空中,必有司命,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杀生者现生减寿,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83]吾人了知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自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如是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亦将大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