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索达吉堪布(2)

山兔常被藏人誉为“菩萨”,本地的山兔一般有白色的腹部,灰黑色的后背。两只大大的眼睛,一对长长的耳朵,性情特别慈悲。 几个月前,一只山兔在我院子里的一棵松树下安了家,成为我的新邻居。 每天,当太阳还躺在

  山兔常被藏人誉为“菩萨”,本地的山兔一般有白色的腹部,灰黑色的后背。两只大大的眼睛,一对长长的耳朵,性情特别慈悲。
  几个月前,一只山兔在我院子里的一棵松树下安了家,成为我的新邻居。
  每天,当太阳还躺在被窝里没有出来时,精勤的山兔已饱餐了带有露珠的青草,回到窝里开始“坐禅”。一个上午,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观明点”、“观虚空”,仿佛一位驾轻就熟的老瑜珈师。
  直至下午,它才走出“关房”,开始品尝肥嫩的青草。由于长期的和睦相处,它已将我视为同类,对我不再有戒备,即使我路过它的“关房”,它也熟视无睹,不屑采取任何防备措施。
  我乐于与它为邻,因为它的清净生活,因为它的慈悲胸襟。它从未伤害过任何众生,远远胜过如今大城市里吃海鲜、吮猴脑,浑身散发着血腥的人们。
  一位学者的道歌这样唱道:“晴朗天空中的月轮是独立的;参天大树下的山兔是独立的;寂静山林里的修行人你不会孤独……”独自是多么的悠闲自在!
  阳光开始降下帷幕,夜空的游舞即将上演,山兔回到了它的洞穴,我也开灯继续着一天的功课。
  壬午年六月二十九日 
  2002年8月7日  
  掬  水
  《贤愚经》中记载了一宗公案,一位五戒居士,率领五百商人至海中取宝。海神施展各种神变进行阻挠,商主随机应变,历数地狱、饿鬼之苦,以及世间善者之行迹竭力进行劝诫。
  最后,气焰有所收敛的海神以手掬水并发问,一掬水与海水相比,何者多?商主回答说,一掬水多而不是海水多。海神再次重问,你确定吗?商主说,千真万确!绝非虚妄。海水虽多,末劫七日出时,须弥崩塌,七大海水终将穷尽。而以一掬之水,供养佛或僧众,孝敬父母、布施贫穷与飞禽走兽,此之功德,历经数劫也不会干涸,所以一掬水多于海水。海神听闻后,欢喜异常,取出珍宝,赠送商主,并寄送奇妙宝物供养佛与僧众。
  平时,每当我们面对浩淼无垠的大海,总是感慨它的宽广辽阔、无边无际,何曾想到海水也有穷尽之时?这宗一掬水多于海水的公案提醒我们,若以智慧和方便摄持,即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即使一掬水,其功德也远远会超胜于海水。
  每天早上,当您从沉睡中苏醒,洗漱完毕,在佛堂前,以清净心,供上一杯净水,其功德远远胜过七大海水,何乐而不为?
  壬午年六月三十日  
  2002年8月8日  
  噩  耗
  刚听到一噩耗,一位名叫桑及让波的熟人不幸去世。今天,他的尸体已被送至学院。
  他长得个头高大,相貌英俊。时常喜欢跨上骏马、腰佩长刀,在草原上策马驰骋,擅长与人打架斗殴,并以此自矜。
  不久前在多芒寺时曾见过他,记得当时我说:“你带着这么长的刀有什么用呢?没有刀挺好的。”他十分不以为然,没想到那一次竟是诀别。
  几天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与别人发生争执,被对方捅了一刀,他只来得及说了一声:“你杀了我!”便口吐鲜血,不到三分钟,便断了气,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锋利的刀刃刺透了他的胸膛,猩红的鲜血溅满了绿色的草地,亲人的哭声震撼了凌霄。当公安局的警车赶到时,凶手早已策马逃逸。当他的弟弟听说哥哥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地烧毁了凶手家的帐篷。但不论怎样,失去的生命再也不能唤回,两家的冤仇却从此开始,怨怨相报,何时能了啊!
  人的生命,珍贵胜黄金,短暂如水泡,不知珍惜这难得的人身,贪着亲人,瞋恨仇敌,无端地造作恶业。《贤愚经》云:“大健斗将,以勇猛故,身处前锋,或以刀剑矛槊,伤克物命,故受此报。于是死已,堕大地狱,受苦长久。”世间人以勇猛善战为荣,殊不知却会因此而种下地狱之因。无视因果的人们,真是可怜之极!
  在此,我默默地祈祷三宝能加持桑及让波,令其迷途知返,早日度脱轮回。喇嘛钦!
  壬午年七月初一  
  2002年8月9日  
  二  利
  作为凡夫,尽心尽力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并且不失坏,则不会堕三恶趣,即使业障深重,不幸堕入,时间也短如弹指。
  一位居士曾问种敦巴:“若不舍离菩提心,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因吗?”种敦巴回答说:“这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
  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不堕三恶趣,或仅仅考虑自己的成就。虽然他在修法之前也发所谓的菩提心,最后也将善根回向菩提,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法;如果不回向,一旦生起瞋心,善根就会失坏,自己的功德就浪费了。这样自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消除痛苦。这样的发心,只是表面上的大乘法,实际与声缘无异。
  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考虑自己太多,才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而诸佛菩萨却将个人得失弃置于不顾,反而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利是相辅相成的,仅仅考虑自利,不但不能利他,连自利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在作任何善事之前,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菩提心?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自己相续中是否真正具有菩萨戒?
  壬午年七月初二  
  2002年8月10日  
  美  观
  虚荣心很强的人一般对自己的外表都很重视,穿上华而不实的服装,打扮得珠光宝气,除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以外,还梦想博得别人的青睐,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完善。
  一位印度的修行人对此深有感触:我年轻时有种十分令人厌恶的恶习,特别爱穿价格昂贵的衣服。我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市场上去买回各种时髦的衣料,让裁缝做出款式新颖的衣服,然后打着领带,招摇过市,以讨得女人的欢心。
  上师的弟子们对我满腹牢骚,上师表面上也似乎不闻不问,就这样过了五年。每当上师话中有话地评价说:“你的眼光很低”时,我总是自以为是地反驳道:“这可是上等的衣料!”
  一天,当我没有打扮,穿着朴素的睡衣去见上师时,上师一反常态,不住地称赞道:“你很好看!”上师的话使我如梦初醒,终于明白了华丽昂贵的衣衫,并不意味着美。继而放弃了喜穿高档衣服的嗜好,开始致力于心灵的净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