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索达吉堪布(5)

壬午年正月十二日清晨 2002年2月24日 精 进 杯里的茉莉花茶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越过高大乔木的枝叶,暖暖地洒了下来。 坐在阳台上,手捧《心性休息大疏》,却难以入神。 旁边是厦门中学,今天开学了。穿着整齐

  壬午年正月十二日清晨 
  2002年2月24日  
  精  进
  杯里的茉莉花茶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越过高大乔木的枝叶,暖暖地洒了下来。
  坐在阳台上,手捧《心性休息大疏》,却难以入神。
  旁边是厦门中学,今天开学了。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涌进美丽的校园,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也使我这颗易为外境所转的心开始活跃起来。
  这是一所现代化设施齐全的中学,有崭新整齐的教学楼,广阔平坦的操场,五彩缤纷的花园,和蔼亲切的师长。集合做操时是那么的统一和谐;自由娱乐时又是那么地天真活泼。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在宗塔中学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虽然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衣服也是破旧不堪,但心情却是一样地快乐。然而,事过境迁,当时同寝室的7位好友中,华泽、泽比、单比3位都相继离开人世。虽然我时常在梦中又回到年轻时代,与他们共享青春的恩赐。但一觉醒来后,我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往日的良辰美景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也不知他们转生于何道,但不论如何,我都真诚地希望他们能获得安乐,“嗡嘛呢巴美吽舍!”
  如今我也是上40的人了,即使能活到60岁,也只有20个冬夏。“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稀。”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时间无声的脚步,不会因为你有很多的事要处理而稍停片刻。”时间给勤奋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会留下懊悔和空虚。
  今日不精进,更待何时?
  壬午年正月十三日  
  2002年2月25日  
  忏  悔
  今天是元宵节,也正值藏历的神变月期间。很多藏地的修行人都在此月修习善法,如持八关斋戒、转绕、顶礼、放生等等。汉地的人则在今天放鞭炮、点灯笼、舞狮子等,十分热闹开心。
  但是,愚痴的人们为了使亲朋好友的团聚更加“多姿多彩”,常常不惜以众生的生命作为代价。无数生灵在今天惨遭涂炭,被无情地判处死刑。它们惨遭被刀割、油煎、烹煮等等残酷刑法,使欢庆的背后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炼狱的血腥场景。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让我们为那些惨遭不幸的众生,也为那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忏悔吧!
  乔美仁波切的《善法集》中有一简单方便的窍决:“将金刚萨埵观想于头顶,自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位于死去的或活着的众生头顶。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金刚萨埵身体降下甘露,自他一切有情罪障得以清净,再念108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于忏悔对境、忏悔者无缘之境界中修习空性,于空性中片刻入定。此乃世俗谛和胜义谛忏悔之法。依此,前世无量罪障也可得以清净。”
  这种修法不仅仅适用于今天,即使在平时,如果能以此修法为家人、为他人所造恶业进行忏悔,也不但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方便。
  壬午年正月十四日  
  2002年2月26日  
  勿  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法,达到“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的境界。
  壬午年正月十五日  
  2002年2月27日  
  内  观
  “总之,通达心性光明不变之真如,并证悟诸法仅是假立实则空性后,如果精进修道,则将完全转依或彻底清净诸遍计执着心之不净迷现,从而趋至本地,圆满现有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清净刹土。”此乃一切教法之精华。三世诸佛之本体,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疏》中,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一句话,留与后世有缘者,实为我等之幸事。世间之如意宝也不能相提并论。
  若能心往内观,时刻安住此境界,则能现前心性之本来光明。否则,因由二取执着,从而颠倒迷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柴米油盐、恩恩怨怨、荣辱得失、是非成败的包袱背在肩上,通往轮回的通衢大道便会为之洞开。
  唐朝怪僧拾得禅师曾说:“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见世间之人不明此理,为一些蝇头小利,苦苦钻营,禅师又复道:“悠悠尘里人,常乐尘中趣,我见尘中人,心多生悯顾。何哉悯此流,念彼尘中苦。”可见禅师悲心之切。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心,禅师只能徒唤奈何了!
  但愿禅师的这番苦心不会被时光的风刮到九霄云外去了!
  壬午年正月十六日  
  2002年2月28日  
  生  死
  生命,在音乐家的乐章里,是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笛声;在文学家的笔下,是荒漠中的一缕甘甜清泉;在社会学家的眼里,是奔驰着的欲望列车;……生命,是那么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却又那么地深不可测。随着地球的转动,人类创造了绚烂多姿的物质文明。然而,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如同古埃及文明留下的千古之迷一样,一直成为西方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直到温慈将藏传佛教揭示生死之迷的典籍《西藏度亡经》翻译成文,昭然示众,才填补了西方关于人类灵魂奥秘之空白。该书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关注,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从而使藏传佛教在西方名声大振。也使人们在茶余饭后,开始考虑生存和死亡的问题。但这并不象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中的王子,每天思索生存和死亡,却以悲剧而告终。现代的人们将如何面临死亡作为课题,各种临终关怀机构应运而生。
  那木达司于73年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为癌症、爱滋病晚期患者提供服务。他们视病人如亲人,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在绝望中求得希望。他亲自到旧金山为即将死去的布鲁斯传授他从《西藏度亡经》中获得的教言:“不要逃避痛苦,坦诚你的过错,学会宁静和安详,慢慢地认知心的本来光明。……”在那木达司的引导下,布鲁斯因痛苦而曲扭的脸逐渐缓和下来,在安详中缓缓而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