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2)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呢?我把佛教教育圈的运转,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重建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佛教教育塑造着佛教教团之主体,它同时又受到现存教团的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之内部环境的制约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呢?我把佛教教育圈的运转,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重建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佛教教育塑造着佛教教团之主体,它同时又受到现存教团的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之内部环境的制约;佛教教育改善了社会和世俗文化的外部环境,它同时又受制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程度、社会对佛教的理解和容忍度,以及学术界对佛教文化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主体的塑造和环境的改善,是一个互为因果,相互增上的辨证过程。收缩核心,即真正按佛教的规矩和标准办好僧教育,并运用统一教会的权威促成四众弟子对高僧大德的向心力。扩展外延,即按照佛教事业的需要,从信仰层圈出发,向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拓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流教育。依报若不庄严的话,我们的正报是建立不起来的。若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不能消除对宗教的无知和偏见的话,佛教教育是搞不起来的。
  基于以上认识,论文提出在现行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应作重大调整,可概括为四大对策:(一)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上“开源分流”;(二)在办学力量和院校体制上“公私兼顾”;(三)在教学内容和办学形式上“因材施教”;(四)在教学评估和人才使用上“名实相符”。上述方案在十年前已经提出,由于问题没有解决,故仍有重提的必要。我根据现在的情况,重新作了修改和调整,论文太长,不可能在这十五分钟内读完。等一会儿我很乐意回答各位的问题。

  杨曾文:现在政、教、学三界应如何定位?如何相处?
  关于现在政、教、学三界的关系,我曾经发表过“制衡论”的理论模型,简称为“三王主义”。即在学术(素王)、政治(人王)、宗教(法王)三极中,存在着相互制衡、取长补短的关系。三王都有存在的必要,目标也就是刚才在开幕式上我所说的,为了社会祥和、人民康乐、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我觉得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法不归位,没有形成最稳妥的正三角。
  关于教外知识分子与佛教的关系,应是一种互为犄角的关系,而不是那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依存关系。我们既不依附于人王,同样也不能依附于法王,我们要有知识分子自己的独立品格。就是说,我们在呼唤宗教主体性的时候,同时也在呼唤着学术的独立、学术的良知。

  杨笑天:佛教教育如何向社会各界推广?
  我想我对佛教教育的定义,以及佛教教育圈的理论模型,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