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 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 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动、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 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 ◆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 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用慈悲观对治嗔恨。慈悲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 ◆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等持: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 ◆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 ◆初关:要能超凡入圣。 ◆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