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发心与发展(2)

但是,我们光有外在的富有,这是不够的,我们对于内在的精神,还必需透过“定慧等持”、“止观双修”,不断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会员信条”所说:“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谈到“定慧等持”

  但是,我们光有外在的富有,这是不够的,我们对于内在的精神,还必需透过“定慧等持”、“止观双修”,不断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会员信条”所说:“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谈到“定慧等持”,在《六祖坛经》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师说:“定慧一体,本是不二。”“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慧”,就是要我们运用得体,凡事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如大颠禅师的侍者告诉大颠禅师说:对付韩愈要“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定与慧,离一非道。《涅槃经》说:“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见。”六祖大师则说:“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定与慧的关系,如金与器、如水与波、如灯与光,都能相互为用,不即不离。定与慧,如鸟之双翼,如人之双臂;如果“定慧等持”、“体用一如”,还有何事不能成办呢?
  因此,我们希望佛光会员,人人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至于“发增上心”,在佛教里认为,“五乘佛法”也是从人、天进入到声闻、缘觉,而到达菩萨的目标,这就是增上;“四罗汉果”也是从须陀洹、斯陀含,而到阿那含、阿罗汉,依序增上;菩萨的五十一阶位,也是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而到等觉、妙觉的佛果。所以,修行绝非一蹴可及,而是逐渐增上的。
  现在的佛教,以在家信众为多,信众以家庭眷属的爱敬为根本,如果把家庭的日用、社会的名声、物质的利养,都排除在佛法之外,则信徒以何而生存呢?
  所以,本会一直强调,出家僧众应以发“出离心”为要;在家信众只要发“增上心”即可。如果能够从发“增上心”,渐渐的看破放下,而能激发菩提心,达于“定慧等持”,则何愁慈悲不能圆满呢?
  (三)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世间上,最烦恼的事就是“差别”,诸如男女、贫富、知见、中外等各种差别。因为有差别,就有诸多的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抗拒;彼此抗拒的世间,人我怎能和谐一如呢?因此,吾人要求世间的和平幸福,就必须泯除人我分别,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佛法昭示我们:“同体平等,人我一如”。黄山谷在“戒杀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想到如此,大地众生皆和如来一样,具有智慧德相,只因我人妄自分别,故而才从差别中生出世间的一切苦相。
  世间上的众生有种种性、种种相;然而相上虽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等种族的分别,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例如,人人对于安全、和乐、平安、顺遂,都是一样的需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不可以把自己的成就建筑在别人的渺小上面。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主张要把禅悦法喜与世间大众共同分享,要把世间上的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伴侣,都是我自己身心的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生命所有。
  说到众生,在类别上,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形相上,有“若有色、若无色”;在精神思想上有“若有想、若无想”等等。众生虽有千差万别,但性灵和吾人都没有分别。即使是大地山河、树木花草,因吾人成佛,它也可以跟我们的自性连为一体。所以,一切众生,自性真如都是平等的。
  人类,与自己愈近者愈亲,与自己愈远者愈疏。你看,举世的芸芸众生,同国、同党、同派、同事、同学、同乡、同姓、同一家;所以有夫妻之情,有儿女之情,有父母之情。愈是近亲,愈是感到和自我的关系密切,所以要建立同体的观念,先要建立举世人类都和我有相互的关系。例如,农夫种植米谷,我才有饮食;工人织布,我才有衣穿;甚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那一样不是社会大众所供给的呢?如果没有他们的心意、精神、劳苦,则我们便无法得生。所以离开了众生,离开了因缘,“我”就不能单独的存在;能够建立人我众生一如的思想,则在同体共生的理念下,还愁世界不会和平吗?
  (四)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菩提心就是牺牲奉献,就是成就众生,因此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实践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受持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
  根据《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
  历代圣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均可作为吾人修行的典范。如《本生经》载,佛陀在往昔行菩萨道时,曾不惜性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以完成菩萨布施度的宏愿;作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割截肢体,以不生嗔恨而圆满忍辱的修行。
  此外,目犍连“为教殉难”、富楼那“蛮邦兴化”、摩诃男“自沉河底救族人”、法珍比丘尼“断臂募资刻藏”等,若非靠著菩提心发起的力量,如何能有此大愿大行!如果没有历代的古德们舍身舍命行菩萨道,佛法命脉如何延续于后世?
  菩提心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从生活中点滴的受持奉行;菩提心是不放弃一个众生,不轻视一点小善;菩提心是以佛道为依归,以真理为法侣。
  佛光会的宗旨目标,就是要带给众生佛法,尤其是欢喜的佛法;是要让每个人能够改善自己,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享受人生的欢喜,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过去世、未来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无法掌握,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现世的欢喜。一个人如果拥有再多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乃至美貌、学识等,却不快乐、不欢喜,这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佛法里提倡禅悦、提倡法喜,诸佛菩萨中更有欢喜佛、禅悦藏菩萨、欢喜地菩萨等。这说明在佛法里如果没有体会到佛法的欢喜,就是没有宗教的体验,这样的信仰就有了危机。如果有了法喜的人,即使给人批评、漫骂、欺负,也不会失去欢喜,即使苦行,乃至诵经、拜佛、布施助人,也都会充满了快乐欢喜。
  所以,布施、修行,都是法喜、快乐的事;如果布施很苦、修行很苦,就不自在,不自在,就不是菩提心。人生如果不自在,也不圆满;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游,就是自在。因此,希望吾等佛光会员,人人都能效法诸佛菩萨的广发菩提心,能够“上求佛道”,也能“下化众生”;能够在菩提心中自在解脱,才能圆满。  ↑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