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茶后话钟

茶后话钟 智海 钟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含有这样一个篇章,就是“钟文化”。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

茶后话钟

智海

钟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含有这样一个篇章,就是“钟文化”。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

  关于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自娱自乐。随后又出现了铜铃,人们把这些铜铃悬于牲畜的脖子上,以增加劳作的乐趣,同时也便于看管和寻找。据悉,当时的陶钟就是由陶铃发展而来。

  在商代,出现了手执的铜铙,单个的打击乐器,后来逐渐发展成大小不同、成组的编铙。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开始的编钟是由编铃发展来的,钟与铃都是用于发声的,它们最大的区别是:铃是体内悬舌,内击发声;而钟则是外击发声。编钟的出现,从而迅速推动了这种乐器的进步。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周朝中期,编钟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种礼乐器,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来随着“礼崩乐坏”,使得制作复杂、价格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两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寺院大量出现。为了集僧聚众,钟就被请进了寺院,随后便有了佛教的法器———梵钟。自此,梵钟与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后来就有了“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的说法。随着寺庙的增多,作为法器的佛事钟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了。相传南朝时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钟。以后,朝钟、更钟等就逐步多了起来。

  关于梵钟的起源,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梵钟受到佛塔所悬铜铃的影响,最晚不迟于南北朝时期,已改做圆形,成为所谓的梵钟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南北朝时,中国已有了截面为圆形的梵钟。

  至于我国何时引钟磬入佛寺,尽管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对史料的分析中仍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中有“《钟磬贫乏经》一卷,抄《出曜经》”的著录。《出曜经》是姚秦时凉州竺佛念译,由此可知我国佛事用钟磬不迟于公元五世纪初。我国有钟磬明确的记录,是五世纪末齐竟陵文宣王造铁磬布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和六世纪初梁昭明太子为母造慈觉寺于东宫掘得古钟以施寺(《艺文类聚》卷七十七梁简文帝〈东宫上掘得慈觉寺钟启〉)。

  以上是梵钟的出现和进入寺院的起始年代。那么梵钟的形制又是如何演变的呢?据孙机《中国梵钟》(《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载:“中国梵钟的造型既吸取了印度铜铃的因素,也取法于中国的古乐钟。”这一观点说的很正确。到了唐代,梵钟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无论南方和北方,梵钟都大量出现,并且铸造精美、造型独特。此后的宋、辽、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梵钟更是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寺院道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钟的造型与铭文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方梵钟的造型有所不同,所有梵钟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中国古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钟的种类繁多,样式各异。从使用材料上看,大致分为铜钟和铁钟,不过也有其他材料的,只是较少而已。不管什么材料的钟,一般都由钟纽、钟肩、钟腰、钟身(钟体)、钟裙和钟唇等几个部分组成。

  从形体上分类,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圆形钟,这类钟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如朝钟、更钟、佛事钟等属于此类,西方的教堂钟也属此类。另一类是扁形钟,其横截面为两段圆弧,似两片瓦合成,也称瓦型钟,中国古乐钟属于此类。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钟声的强弱清浊,是与钟体的大小、形体、厚薄等有关。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清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宗教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钟的铭文多种多样,但总的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为记事类,一般都是记载寺庙修建的时间、经过或有关铸钟的情况。如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珍藏的“善缘庵佛钟”,上面刻有这样的铭文:“洪钟叩响,阳律协均,扬三宝之清音,振大千之觉路。弟子皇十五子胤愈建立精舍,御题‘善缘庵’。祝帝道之遐昌,庆皇图之巩固。经营既竣,钟遽初成。宝篆香飘,具韵与晨钟共徹;祇林鸟静,金声偕暮鼓俱清。要是勒名,碑存永久。时大清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已亥穀旦。”此钟始置在“善缘庵”,捐资铸钟者是康熙皇帝十五子胤愈。有不少钟还刻有为铸钟施资者的功德芳名。

  其二为供奉类,这类铭文所记内容一般都是佛号、佛经和咒语等,佛号一般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在北京红螺寺一铜钟上还铸有:“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字样,此四方天王号称“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佛经一般以《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为多见,咒语一般以《祈福吉祥咒》、《大悲心陀罗尼咒》、《佛说消灾吉祥神咒》等为多见。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习经念佛得到诸佛和菩萨的护佑与赐福,并希求积累功德。把佛经咒语刻在钟上,钟声一响,字字皆音,即诵读佛经、咒语一遍,那就种下了善因,种下了功德。明成祖在《佛曲名经·御制感应序》中说:“有得闻一如来名号者,能执持讽诵,欢喜信乐,可却生死罪,或十劫二十劫,以至百劫亿万劫者。夫以称诵一佛名号,其功德尚不可量,而况乎称诵百千万佛及无量诸尊菩萨名号,则功德之大,又乌可量哉。” 《增一阿含经》也云:“若打钟愿一切恶道并皆停止,得除五百亿劫生死罪……。”

  其三是祈福祝愿类,这类铭文都有具体明确的祈愿,都是为了祈求某一件事而铸的,而属这类铭文的钟多为老百姓所铸。如广西贺州有一口钟,上面的铭文是:“本管太祖二衙爷永远供奉,三读应用,祈保九忿各家男女平安,五谷牛猪兴旺,福有所归。” 另外也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国泰民安、*轮常转”等字样。总之,这些钟都被人们赋予了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愿望。

  在安徽合肥明教寺有一口钟,上面铭文写道:“上祝当今皇帝大统乾坤,下祈仕路诸侯高增禄位;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沾尧舜之日;干戈永息,战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贾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山门镇净,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历代先亡同登彼岸。”真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无所不提,充分体现了铸钟人的美好愿望和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