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的思考(2)

因为命运取决于自身行为,佛教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伦理观念,通过健康的生活形态来完善人格,而不是一味祈祷。《善生经》中,讲述婆罗门青年善生每日清晨在旷野中拜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一日,佛陀遇到这位青

因为命运取决于自身行为,佛教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伦理观念,通过健康的生活形态来完善人格,而不是一味祈祷。《善生经》中,讲述婆罗门青年善生每日清晨在旷野中拜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一日,佛陀遇到这位青年并问他为何而拜。善生答说是父亲临终嘱托,亦是祖祖辈辈的传统,原因不详。佛陀便根据他所说的六方,赋予佛教的伦理内涵。如东方代表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南方代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西方代表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北方代表亲朋好友间的关系,上方代表宗教师和信徒的关系,下方代表主人和僮仆的关系。然后,分别指出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如丈夫对妻子应履行哪些职责,妻子对丈夫应履行哪些职责;父母对儿女应履行哪些职责,儿女对父母又应履行哪些职责等等。佛陀的很多教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的宗教迷妄行为而提出,为我们作了非常具体的人生指导。 

人生佛教直接继承原始佛教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佛陀教化世间的根本精神,对传统佛教作出了契合时代的解读。如《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皆可从关怀现实人生的角度进行诠释。近百年来,弘扬人生佛教的大德们,基本都在从事这一工作。

三、人生佛教的思想特征

作为佛教的人本主义运动,人生佛教虽未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太虚大师、印顺导师的著作及近现代的弘扬情况来看,也有其自身的思想特征。

1、以人为本

这是针对传统的神本和鬼本而提出。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宗教皆以神为本:人由神所造,并最终回归神的怀抱。此外,国人还特别重视鬼的观念。鬼即归,阳寿尽后便至阴间成为鬼魂。而佛教认为,生命形态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如此轮转不息。其中,人的身份是最为重要的。

那么,佛教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何不同呢?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世界的主人,可以根据人类所需随意改造世界,使其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佛教认为,人类虽然是自己的主人,但世界却不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生物的。一切众生皆有独立生存的权力,谁也不隶属于谁。所以,佛教不仅提倡人权,更强调众生权。在生存权利上,人类和众生是平等一味的。我们不仅要保护自身的生存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乃至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否尊重生命,是区别文明和野蛮的重要标志。 

而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区别则在于,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不存在什么造物主。那么,人又该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呢?事实上,世人大多没有能力实现这一点。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生命,不了解烦恼之因和对治方法。我们想不烦恼就能不烦恼吗?想开心就开心得起来吗?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面对天灾人祸、疾病死亡时更不能自已。所以,当我们说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前提是能透视生命,并明确改善方式。 

我们必须了解生命内在的因素,知道哪些力量会伤害我们,又有哪些力量会使我们获得自在。否则,即使社会给我们再多的自由,我们仍会受到内心的束缚。对自身的无知和种种烦恼,决定了我们无法自由。现代社会崇尚科学,除了改造物质世界的科学,道德人伦和心智科学也很重要。事实上,它和人生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彻底了解自己,才能做生命真正的主人,进而通过修行改善命运。否则,我们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所谓的把握命运之舵,只能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

2、珍惜人身

现代世界人口过剩,很难感受到人的身份究竟多么宝贵。不少人会觉得,造人并不难呵,生个孩子就是了。但佛陀告诉我们,人身宝贵,难得而易失。尽管地球上已有五六十亿人口,但和动物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仅在我们的色身内,就存在无数微生物;仅一个小小的蚁窝中,就有百万甚至千万生命。更何况,宇宙浩瀚无边,其中又生存着多少众生呢?

佛教认为,人身价值重大。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这样的机会,或许是千年等一回乃至更久。我们得到它,等于得到了今生可以支配的最大财富。如何进行投资,则涉及价值观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很多人将功成名就、家财万贯作为追求目标。这些对生命本身的改善又有多少意义?当我们死亡时,又能抓住什么?我们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但在来去途中,并非一无所有,伴随我们的,正是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力。我们做每件事,结果不只是外在的成败,更会在内心留下各种影像。

人们作一项投资时,必然会考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可能再精明的商家也不曾考虑到,那便是心力的参与。如今,很多人做事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事业成败还未见分晓,心态却首先扭曲了。若是这样,无论事业结果如何,这项投资必然得不偿失。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在于生命自身而非生命以外。财产和地位是暂时的,我们所拥有的生命素质,却有着恒久的影响力。 

佛教认为,所有生命形态中,唯有人的身份才能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素质。一般宗教皆以天堂为永恒归宿,但《阿含经》却告诉我们:“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原因何在?从生存环境而言,天堂固然美满,但天人往往因耽于享乐而不思进取。且这种享乐并非永久,天福享尽必然堕落。而畜生又太过愚痴,只是凭着本能在世间生存。虽然它们的不少技能都超过人类,却不具备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才是解脱的关键。 

人不仅具有理性思维能力,且生存环境有苦有乐,促使人们产生离苦得乐的愿望,并寻求解脱之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生命真谛?何为宇宙根源?在探讨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建构了哲学、科学、宗教等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逐步接近并发现真理。所以,佛教认为真理和智慧是属于人类的。

《阿含经》还有一句话是:“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佛陀是在人间成佛,而非来自天堂。佛陀以其出生和成道,为我们证明了人身之可贵。作为佛教教主,佛陀并非一般宗教所崇拜的神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因感于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放弃王位并出家求道,经过艰难的修行历程,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证果。 

佛陀以自身修行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连心念起落都无法把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