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和人生

人心和人生 ——2004年春在西园寺般若堂为青年学佛社学员所作的开示 济群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佛都要从头开始

人心和人生

——2004年春在西园寺般若堂为青年学佛社学员所作的开示

  济群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佛都要从头开始。这个“头”是什么?正是“发心”。
  所谓发心,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动机和出发点。正确的发心,则是学习佛法的必要基础。
  发心,对许多学佛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发心究竟有多么重要,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

  在世间,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家庭、亲人、财富……觉得这些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依怙。事实上,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内在的“心”,而非外在的其它。无论我们是否学佛,也无论我们做些什么,必然有各自的心行基础,必然离不开心的参与。我们所以会行善,是因为拥有善良的心;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拥有不善的心。
  我们为什么会快乐?在于能创造快乐的心。快乐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感觉,真正使我们快乐的,是我们的心,而非环境。如果我们没有能快乐的心,再好的环境也无法使我们快乐。我们为什么会烦恼?也在于会制造烦恼的心。同样的清风明月,心情好的时候,会使我们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时候,却会使我们感到萧瑟肃杀。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但能逃离我们的心么?能逃避这被我们忽略已久,甚至从来不愿正视、不愿面对的心么?

  百年后,我们的事业、家庭在哪里?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在哪里?不必说这些,即使是与我们须臾不曾分离的色身,也将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但生命不仅仅是这一生,死亡,也只意味着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炽然火宅般的三界。
  何去何从?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造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着我们,乃至尽未来际。就象一张通存通兑的存折,它的使用范围是过去、现在、未来,而它的有效期则是无限,唯有解脱才能将它注销。所以说,拥有什么样的心,对我们才具有永久的意义。
  这一生,我们会做很多事。而在做事过程中,我们不仅成就了外在的事业,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心。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比如开办公司,打造名牌产品及获取经济利润是外在结果;工作过程中用心参与,所得到的工作经验及由此形成各种心行习惯,则是内在结果。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结果引发贪心、嗔心等种种不善心行,并不断地将之培养壮大。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内心却变得不堪入目。
  我们要知道,事业的成就是短暂的。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再辉煌的事业也不得不放下。但心中留下的善恶种子,积累的心行习惯,即使我们想放也无法放弃,就象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我们每天运用什么样的心做事、生活,就是在造就什么样的心。
  每一种心行,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如恋爱,未必在最初相见时就难舍难分。但相处日久,彼此的依恋日渐加深,贪著之心也随之加深。当贪著到达极致时,一旦失去对方,就失去了全部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所有的人生意趣。假如我们的生命中从不曾出现过对方,人生同样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何至于为此寻死觅活?可见,这种执著只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将对方作为执著的着力点,然后全身心地扑于其上。一旦失去这个着力点,自然就失去了重心和平衡。
  我们对事业、金钱的贪著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将事业、金钱作为生命的依赖、人生的支点,一旦对象发生变化,似乎心一下子被悬空了,无处安放,也就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乃至绝望。
  其实,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无常,但无常并未使我们警醒。相反,无常往往使我们更加执著。似乎执著就能抵挡无常到来,并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坚不可摧。
  我们的贪著,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并在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风波中,很多人都会受到伤害,但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寻短见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阵就痊愈了。贪著越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反之,环境变化就不会构成太大的破坏力。就象爬上一个注定要坍塌的高楼,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们也在不断培养我执,每做一件事,无不介入自我。其实,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只是缘起的过程。我们执著其中有“我”,完成是出于错觉和不良习惯。
  什么是“我”?我们自身的存在,只是一个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识前去投胎时,我们将父母的那一点遗传物质当作是“我”,由此开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这就是“我”,那么,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缘起的世间,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生命的延续,只是缘起的相续。我们的色身,就像我们所拥有的一个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当我们认为那是“我的”,它才被贴上了“我的”这个标签。不然,和“我”有什么关系?但自从我们将执著投射其上,将之视为“我的”,它的变化就会影响我们。当它败坏时,我们就会因此难过、惋惜。
  我们对色身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执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经和色身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从投胎的刹那起,我们的执著就开始了。事实上,早在投胎之前,我们已执著了生生世世。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我们不断从“我”出发,不断介入“我”,不断巩固“我”。成功时,会认为是“我”成功了;失败时,会认为是“我”失败了。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尽心尽力去做,成与败,就不会对我们构成什么伤害。因为事业成败也是缘起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不至为执著所累。
  我执使我们处处张扬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么?世上并没有自我这个东西。但我执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却将我们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强烈的自我观念之后,我们当下就和整个世界成为对立的双方。我代表着一方,而整个世界代表着另一方。现代人常常感到孤独,当你的世界只装着你一个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和整个世界、和所有众生是一体的,就不会懂得孤独为何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