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扬弃情感 佛教可说是专门在找出人们的种种错觉幻觉,而加以合理的纠正,使人们走上觉悟的大道。所以佛教是纯理智的,非惟不杂一点情感,而且竭力的扬弃情感,这是和科学完全相同的。哲学虽也特重理智,但持论立说,终不免有门户之见,党同伐异。其他社会科学,要亦未能免此。至文学艺术则偏重情感,情感盛则理智弱,故文艺的评价,千古无定论。情感与理智往往是互为消长的,一个人受到情感的冲动时,理智常因此消减,也可说被情感所蒙蔽;反之,当理智发扬的时候,情感(例如恐怖、贪爱等心理)也会消减,理智如日光,情感如浮云。即如爱子之情,虽属人伦至情,往往使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判断错误。又如爱国的热情,虽不是私情,但有时会失却理智的控制,而酿成惨祸。至如男女恋爱情热,则往往做出不智的行为,甚至作最愚痴的情死。在佛教的立场看,这种种情感虽有公私轻重之分,同为痴爱则一,皆在净化之列。所以楞严经说众生的升沉六道,以情想来分,想多即升,情多即沈,纯想升天,纯情入阿鼻狱,情想均等,生于人间。 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向来是不夹杂一毫情感的,而对于想像力则极端重视。所有原子的构造,天体的运行,电磁波之传布,各种仪器机械的复杂结构,都有赖于想像力以补肉眼之不足。例如投影几何学就是需用想像力最多的学科。学生学习此科时,必先想像空中有三块透明的平面互相垂直相交,由此划分八个象限。再次想像有一某种曲线,或某种平面,或某种立体,安置在某一象限里。再次想像有三种光线,从三个方向,各各分别垂直投射到三个基本平面上。由此想出在每一平面上,所得到的某线或某面或某立体的投影。这三种投影,在现在的机械画,或建筑图样上,称之为正面图,倒面图,平面图。如再想像用一个平面,依某种角度,割截某一立体(某种机器或某种建筑物),把这割截面上所接触某立体的线条画出来,就成为截面图或剖面图。这种想像力对于一个学习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的人,极端重要,但绝对不需要你加添几根优美的曲线。一张机械画的价值,在乎正确,不在美观,连画上的字也只准你写简单整齐的工程字,而不准你写花体或美术体。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像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总称之曰禅观。例如五停心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二、数息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界分别观。此外又有法空观、唯识观、法界观、圆顿观,和观无量寿佛经所举出的十六种观法。其中有观想佛教义理的,也有观想物质形态的。如不净观的对象就是人身的构造,九想观的对象是人死后身体败坏的过程。十六观的第一观名落日观,教人观想西方落山的一轮红日,要看得闭眼开眼,了了分明,才算成功。第二观以下是教人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人物景象。这种想像法简直与投影几何如出一辙。以著者的经验论,因为早已受过投影几何的训练,所以作落日观时,并没有多大困难,最近入寂的王小徐居士也喜欢作第一第二观,大概也因为有过同样训练,易于作观的关系。但是在作任何种禅观的时候,正在训练高度的想像力,万万夹杂不得一些情感,如贪爱心、厌恶心、恐怖心、悲哀心等,否则即有入魔的危险。 (三)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可谓确论。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佛教徒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摇动;万事万物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也就是人生进化到最完美的境界。若把其他宗教的教人信仰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使信徒甘愿做他的儿子,汨灭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主权,埋没了自己的理智,和佛教的信仰一比,真如天渊之隔了。佛对我们说:“你们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因为你们被五欲杂念所蒙蔽不能证得,所以长受诸苦,无从解脱。”我们听了,知道我们本来和佛平等不二,就会立刻起了自尊心,发出勇猛精进心,勤修诸善,力求无上正等正觉。反之,我们若听了其他宗教的话,说我们是神造的,赏罚之权操之于神,我们只能像奴隶般侍奉主人;如果奉命惟谨,死后升天,还只配做他的儿子,绝不能同他享受同等的权利,试问有丈夫气慨的人,能受得了这般侮辱吗? 学科学的人似乎是只重理智而不讲信仰的,但仔细说来,科学也是有信仰的。譬如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实验仅及全部学理的千百分之一。我们是一一试验后才接受这许多学说呢?还是不等到完全试验就信任它呢?事实上我们都已采纳后者的办法,毅然决然的信仰它。因为我们已经用理智去了解很多的理论,并没有找到某一科学家有诳骗的例子,所以相信其他虽未经我们亲自证验过的也同样的可靠。所以科学者也有他的信条,他相信凡是根据于人人所公认的公理而演绎出来的繁复的理论,也必为人人所公认的真理。他相信所有归纳出来的假定或理论,在新的例外没有找到以前,至少可认为适用于现在情况的真理。他相信一切物质的变化,都受因果律的支配,决不是无因生的,更决不是造物主所造,也决不能由神权来主宰的。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教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即相信佛的圣言量——编者),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譬如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用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教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肯试,这也不妨,只要我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若是我说,肚饥时,只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人赎罪,这话怎么能使人信受?有之,则惟迷信而已。(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