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效途径--汪祖民(4)

为此,提出当代中国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繁体字简体化,二是文言文白话文化。这个问题可能对于港澳台地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地区所使用是仍然是繁体字(该地区反感说其所使用是中文字是繁体字

为此,提出当代中国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繁体字简体化,二是文言文白话文化。这个问题可能对于港澳台地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地区所使用是仍然是繁体字(该地区反感说其所使用是中文字是繁体字,习以为常了当然不会感觉到繁)。可大陆所用的就是简化字,时间跨度大,就是现阶段本学历的人员,认识繁体确实有些困难,也是可以理解。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力推广白话文,日常工作中普遍使用白话文,对于长期不用的文言文不能够理解力差,也是情有可原的。佛陀告诫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为什么直到现在不少佛教团体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对于佛教义理的阐发问题,一直是高僧大德关注的问题,稍有不准确,就会出现“歪嘴和尚念错经”的事情发生。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于是乎,一些佛教团体,不会轻易对佛教经典进行阐述,这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更难要求,能够将佛教经典义理与当代现实性紧密联系起来。

另外,还有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的《玉历宝抄》,让信众信认程序大打折扣。这种书总是宣传古代因果报应的例子,全然不涉及到当代事情,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看到这样掬古不化的宣传,与封建迷信挂上钩。事实上,现实社会中存的因果报应的例子也是俯拾即是。例如,从小处看,街坊巷里,社会新闻,有触目惊心案件,有皆大欢喜的好事,天天见之于报章或广播电视;从大处看到,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造成自然灾害;违背规律,只顾眼前利益,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性,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科技伦理的失衡,将来必然趋势是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人类将会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说能够有心关注这方面的现实事情,不仅仅能够增强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服力,而且能够提高其感召力,对于我们弘扬佛教宣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

高扬“以戒为师”的旗帜加强道风建设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扬己之长,弃己之短;取别人之长,去别人之短;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融入别人也被别人融入;骨质不变而肉质因应需要而肥瘦,即坚守核心精神,在用上因应社会需要。佛教的核心精神,在慈悲、在智慧、在去执、在无我、在宽容、在忍让、在济世、在度生、在持戒、在禅定

其实践形式,就是要继续不断推进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需要本土化的主要方面:佛教观念、佛教行为、佛教经验、佛教体制。“众生觉悟皆成佛,正法弘扬本在僧。”佛教“以戒为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品质;佛教“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加紧佛教人才的培养;佛教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实践“慈悲济世”传统开展慈善公益事业

慈悲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对众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是人间情怀。“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以慈悲为怀,关爱天下众生。给人信心,给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

济世是佛教修行的行动体现,获现世福报,修来世功德。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佛教徒对自己生活朴素,践行素食布衣;对社会无私奉献,慷慨大度。平时访贫问苦,接济弱势群体;节日慰问鳏寡孤独,送上人间关爱。发挥联系信众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和兴国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助残、助学、养老、义诊、精神救助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头,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休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在广泛开展物质帮困同时,高度重视精神帮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受助者让他们能够自信自强,改变生存状态;二是对潜在的捐赠者,提高他们乐善好施的自觉性,扩大捐赠人员队伍。精神帮困有助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助慈善工作得到新的提升。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慈善工作是为社会排忧解难的大德大爱之举,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崇高事业。

建设讲经说法的长效机制

佛教有机体在中国的存在形式,就是佛教的本土化或中国化,特别是当代中国化。当代的首要任务就是佛教经典现代化,即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作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即阐发范畴中所包含的积极的理论思维成果;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范畴。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慈悲济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是一个有机体,是社会有机体的环节之一。佛教有自我繁衍、自我整合、自我更新、自我再生的功能。这种动态的生命的高级存在形式,注定了佛教有机体在内外因缘变异的逼迫下,必然会自我调节、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法们能够深入阐扬佛教义理,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佛教义理,从而信仰佛教,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重高僧才教育提高弘法人员素质

当年世尊弘法,所弘之法是他本人体验、证悟、知道、见到的。后来所派出的六十位阿罗汉,也是个个如此。今日的弘法人员,有没有这种素质了?如果说没有,那怎么办呢?我想,今日的弘法人员,起码应具备善知识的素质。

讲解佛法,应是渐进的,基于缘起、基于慈悲、基于法的。然而缺乏这方面的认知与技巧训练,不少弘法人员把初学者吓跑了。举例来说,渐进的佛法是先提人天福报、谈布施、讲行善,然后才谈持戒、修定。可一些弘法人员一开口就讲戒,初学者一听就“谢绝弘法”。也有一些弘法人员,大概想到当年世尊首开金口讲的是“苦、集、灭、道”,于是也对初学者讲苦,结果苦了听者,也苦了佛教。须知当年世尊的对象是根基深厚的五比丘,他们一听就有所悟了。今天那些毫无根基的凡夫俗子,一听到苦就苦上加苦,从此断了佛缘,可惜!可惜!对于弘法的认知与技巧,看来还有待加强。

弘法者的素质,也包括多闻(多学也),善加记忆,勤念诵(今时今日,也包括书写记录),专心思考,深人悟解。今日的弘法人员,要常闻佛法,多读经典,多探索,多交流。这样才能增强信心,畅所欲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