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释尊与释尊的教诲(4)

在整个漫长的传播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教完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赢得人心的能力。佛教总是以戒律和榜样的方式来传布,而不是强迫信仰。传布佛法的目的并不在于让人改变信仰,而是在于向他们指出通往真实、快乐与

在整个漫长的传播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教完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赢得人心的能力。佛教总是以戒律和榜样的方式来传布,而不是强迫信仰。传布佛法的目的并不在于让人改变信仰,而是在于向他们指出通往真实、快乐与安详之路。一旦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信奉了佛教,对于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而言,佛教已远远不只是宗教信仰,而是圆满人生的源泉。那些受佛教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哲学、文学、绘画及雕塑等方面的伟大作品,可以与任何其它文化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佛教影响了社会、政治及教育,佛教引导着君主与臣民,佛教还规定了使其信徒按正常秩序生活的道德规范、生活习俗以及礼仪规则。尽管从斯里兰卡、蒙古再到日本,佛教文化的特定形式差别很大,但全都弥漫着那种难以觉察但又绝不会弄错的特色,使他们成为确定无误的佛教。

佛教在印度消失以后的若干世纪内,不同佛教体系的信徒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很难了解彼此的存在。然而,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不同体系的佛教徒开始互相影响并逐渐确认彼此共同的佛教特性。当前,在西方国家,大乘、小乘、金刚乘三个主要体系自印度佛教衰亡以来,首次在同一地域并存。这种紧密的关联必然导致彼此之间的交融,或许还会导致出现完全有别于所有传统佛教的全新体系。在西方国家的佛教还很年轻,很难对其作长期预测,但我深信,佛法将在这些国家长存,并与西方文化相互影响。我们期待两者均能兴旺发达。

释尊的教诲与当今世界

在最后一部分中,我想简单讨论一下释尊的教诲与我们当代相关的问题,因为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新千年。我特别感兴趣的特征是,佛教的教义与实践有益于从哲学、心理学、医疗卫生到生态学的广泛领域,却并不强求运用这一精神财富的人们皈依佛门。在此,我想集中谈谈佛教教义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含义。

尽管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在许多方面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但我们仍然发现人类面临一些全球性问题,无论我们下多大决心试图依据现行原则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徒劳的。

这些问题包括:一触即发的区域性种族之间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核武器的不断蔓延;忽视人权;贫富差距日趋扩大;毒品、妇女与儿童的国际交易;地球自然资源的耗尽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掠夺等等。从佛教的角度,当我们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其本质上的征兆特性。尽管其外在表现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同一根源的诸多显现。这一根源就是感染我们社会肌体的深藏而又隐蔽的恶性精神肿瘤。这一共同的根源,大致可以简单地表现为这样一个特性,即顽固地坚持把狭隘而又短期的个人利益(包括我们恰好置身其间的社会或种族利益),放置到全人类更广泛、更长期的利益之上。对大量这些令人苦恼的社会苦难,我们很难作出适当的解释,除非我们从潜伏其后的人性本身的强烈欲望中去寻求答案。这种欲望常常驱使人们去追求分裂而又有限的目标,甚至当这些追求最终只会导致自我毁灭时也一样。

释尊的教诲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很有用的工具,以帮助我们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其一是佛法对人类痛苦的心理根源精辟而又讲求实际的分析;其二是佛法明确开示的解决问题必经的道德与精神上的修炼。释尊阐明人类痛苦(无论是个人痛苦还是社会苦难)的潜在根源,是称为三毒的三种有害于身心的内在因素——贪、瞋、痴。传统佛教教义将三毒描绘为导致个人痛苦的原因,但如果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我们仍可将它们视为导致社会、经济、政治困境的根源。由于贪欲的盛行,世界变成了一个全球大超市,在那里人们降格为消费者,甚至成为商品,而我们星球上必不可少的资源却惨遭掠夺并置后代子孙的利益于不顾。由于瞋恚的盛行,国家间与种族间的意见不和,成为了怀疑与敌对的滋生地,引发出暴力行为和世代冤仇,永无止尽。愚痴则用不真实的信念与政治思想支橕着贪与瞋二毒,从而使二者所策动的政策合法化。

尽管为了对治当今世界各处呈现的多种形式暴力与非正义行径,必须改进现有社会结构与政策,但仅仅这些改进不足以把人类引入一个真正祥和与稳定的时代。从佛教徒的角度,我想说除所有其它方面的努力之外,最最重要的是建立视他人本质上无异于自己的新观念。这可能相当困难,我们必须学会把自己从个人利益的顽固影响中解脱出来,并上升到视所有人的幸福如同自己的幸福一样重要的整体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此刻置身其间的个人或民族利益中解脱出来,并代之以欣然接受优先考虑他人利益的『以宇宙为中心的行为准则』。

这种以宇宙为中心的行为准则,取决于对治三毒的三种准则:

(1)我们必须用包容一切的宽宏、互助与合作来战胜谋取私利的贪婪;

(2)我们必须用仁慈、忍让与宽恕来替代仇视与报复;

(3)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的整体,因此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不负责任行径将对其它地区产生潜在的有害影响。

这些从释尊教诲中获得的准则,是以宇宙为中心的行为准则的核心,极易为世界上所有宗教所赞同。

作为上述行为准则的独特内容的基础,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一心想在个人生活与社会政策中体现出来的良知,其中最主要的是慈与悲(maitriandkaruna)。由于慈心,我们认识到,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而又安祥的生活一样,别人也希望过幸福而又安祥的生活。由于悲心,我们认识到,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不情愿遭受痛苦与折磨一样,别人也不情愿遭受痛苦与折磨。一旦我们懂得与他人有着共同的感受,我们就会像期待别人善待我们一样,去以仁慈与关怀对待他人。这一原则必须应用到公共关系上,同样也必须应用到个人关系上。我们必须学会把别的社区视为本质上无异于我们自己的社区,有权利获得与我们社区所希望得到的相同利益。

呼唤以宇宙为中心的行为准则,不是基于道德上的理想主义或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基于坚实的实践基础。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追求狭小的个人利益,将有损自己真正的长期利益;崇尚个人利益之路将导致社会分裂与生态毁灭,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分枝也就被锯断了。用人类共同的利益来替换狭小的个人利益,最终将有利于自身的基本利益,因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和谐、买卖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释尊指出,在世间一切事相之中,对善与恶最具影响力的是心。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真正和平,植根于一切众生内心的安详与友善。这种和平景象的取得,不可能仅仅依靠物质进步、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还需要道德与精神上的文明。只有以改变自我的方式,我们纔能朝着安定与和睦的方向去改变世界。这就意味着,为了人类能在这个日益变小的星球上和平相处,我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挑战是认识自己、掌握自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