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释尊与释尊的教诲(2)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勤修波罗蜜行的动力,是他希望佛教常乐我净的涅盘胜果能够常驻世间的悲悯心愿。这一志向,出自对落入痛苦之网的众生无限的爱怜与同情,是支持菩萨在其每一期生命中精进修习波罗蜜行的动力。只有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勤修波罗蜜行的动力,是他希望佛教常乐我净的涅盘胜果能够常驻世间的悲悯心愿。这一志向,出自对落入痛苦之网的众生无限的爱怜与同情,是支持菩萨在其每一期生命中精进修习波罗蜜行的动力。只有当所有波罗蜜胜行修习到尽善尽美,菩萨纔能成就佛的无上觉悟。因此,要达到佛的人格魅力,就要依照十波罗蜜的要求来进行修习。就像一块精雕细琢的宝石,佛的人格显现了各种美德的完美和谐。对于佛来说,十种胜行已臻极致,并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就说明为什么释尊的诞生对佛教徒来说,会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并值得庆赞。释尊的诞生,不仅仅标志着一位大圣贤、一位道德上的导师的出现,而且标志着一位世界引导者的出现。因此,在卫塞节我们庆赞释尊的诞生。释尊通过无数过去生的精进修行而成就了所有令人尊敬的美德,纔有资格教化众生通往极乐与和平之路。

力求证悟

从传统佛学的角度,我想回到人类历史的层面来简单回顾一下释尊成道以前的生活,以便于我对释尊教诲的精华部分稍作概括,并强调那些与当代生活特别相关的问题。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释尊并不是从一开始时便诞生为觉者的。尽管在过去无数生中释尊已成就了无量功德,他首先还必须经历长期而又痛苦的奋斗纔能为自己找到真理。释尊名叫乔答摩?悉达多,诞生在喜玛拉雅山麓附近的释迦(Sakyan)小国,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南部。尽管释尊降生与入灭的时辰不太确定,不过许多佛教学者认为释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晚一个世纪左右。据传说,释尊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君主之子,但释迦国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共和国,因此其父大概是位统治长老院的首领。

作为一位王室青年,悉达多王子在奢华富裕中长大。十六岁时,他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Yasodhara)公主为妻,并在首都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此期间,王子日益显得抑郁寡欢。令他深感不安的是那些一般人视若无睹的头等大事,即有关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难道人活着仅仅为了感官享受?仅仅为了获取金钱与地位?或仅仅为了行使权力?或许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真实、更该履行的抱负?当王子二十九岁时,经过对难忍的生活现实的苦苦冥思后,他决定了取舍,认为追求光明远比对权力的继承或世俗责任的传续更重要。就这样,尽管风华正茂,他剃除须发,披上桔黄色的僧衣,过起了舍离世俗的出家生活,寻求一条从生、老、死反复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道路。

出家后的王子首先参访了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传授的教义及修行法门,但不久就发现这些教导不足以引导他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随后,他选择了极端禁欲的苦行之路,为此几乎断送了性命。当苦行的前景闇淡之际,他选择了另一条觉悟之路,一种使适当爱护身体与持续禅坐、深入证悟平衡的修行法门。他后来称之为『中道』,因为这一法门避免了感官上的放纵与禁欲的苦行两个极端。

在吃了有营养的食物恢复了体力之后,释尊有一天来到尼连禅河(NeranjaraRiver)畔伽耶城(Gaya)附近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一棵树(后被称为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下定了不得觉悟绝不起座的决心。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释尊进入了愈来愈深的禅观。根据史料记载,当深入禅观时,在初夜时分释尊恢复了对无数宇宙劫波中所经历的过去生的记忆;中夜时分,释尊开了『天眼』,现观众生生生死死、长劫轮回的因果律;到了后夜时分,释尊彻证了存在的甚深真谛,即现实世界的最本质规律。当黎明到来时,盘坐在树下的已不再是菩萨,不再是期望觉悟的求道者,而是完成圆满觉悟的觉者,是断尽了所有烦恼、并在这一期生命中摆脱生死桎梏的佛。根据佛教传统,释尊于三十五岁那年的卫塞月月圆日(五月十五日)成道。这是卫塞节庆赞释尊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释尊成道。

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刚刚证得佛果的释尊仍逗留在菩提树附近,从不同角度冥思他所发现的真谛。之后,当释尊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心中激起了对那些仍为无明所束缚的众生的无限怜悯,他决心站出来传播顺向解脱的佛法。随后的几个月里,由于听闻释尊开示的解脱之道,许多人纷纷皈依佛门,释尊的信徒迅速增加。从此以后直至晚年,释尊每年在印度东北部的乡村、城镇和都市四处行脚,耐心地向所有愿意倾听的大众弘扬佛法。他创立了僧伽教团,以传承他的教诲。佛教僧团一直传续至今,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同样古老的还有耆那教)。此外,释尊还吸引了许许多多虔诚供养佛陀和教团的在家弟子。

佛教的宗旨

想要弄清为什么释尊的教诲能在古代印度东北部社会各阶层迅速传播的原因,这是一个不仅涉及到历史上的影响,而且还与当代社会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佛教在东西方对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影响的时代。我深信,佛教令人注目的历史成就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讲清楚:其一是佛教的宗旨,其二是佛教的实践方法。

关于佛教的宗旨,释尊的教诲是建立在直指人的内心痛苦这一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之上,而不是依赖作为宗教所特有的神话人物和神秘事件。释尊还进一步作出保证,那些将其教诲完完全全地付诸实践的信徒,可望当生觉悟极乐与宁静。一切与此无关的其它方面,例如神学的教条、形而上学的细节以及礼拜的仪规等等,释尊都视为与觉悟这一头等大事无关而不屑一顾。觉悟就是从执着与束缚中获得解脱。

佛法的根本要旨,在释尊凝炼为四圣谛的教诲中阐述得很清楚。四圣谛是:

(1)苦谛,有关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的真理;

(2)集谛,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理;

(3)灭谛,关于灭尽苦、集之真理;

(4)道谛,审实灭苦之道,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之境之真理。

释尊不仅把痛苦和灭除痛苦当作其教诲的核心,而且以揭示心理上猛然觉醒的方式来对治痛苦这一问题。释尊从人的内心去追索痛苦的根源,首先是贪婪与执着,进而就是无明,即对世间实相与生俱来的无知。由于痛苦产生于自心,对治痛苦必须从自心开始,也就是用看穿实相的真知灼见来断除烦恼与妄想。释尊教诲的起点是充满苦恼、忧虑和悲哀的无明之心,终点是极乐的、光芒四射的、悠然自得的觉悟之心。

作为跨越其教诲起点到终点的桥梁,释尊提出了一条涉及八个方面的畅通、明确而又可付诸实践的修行之路,称为八正道。八正道从(1)对基本存在的实相持有正见和(2)对修行证悟的正思开始,然后通过(3)正语、(4)正业、(5)正命三个有关道德方面的修养,再深入到(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三个有关定慧方面的修持。一旦八个方面都修行圆满,修学者便能证悟存在的实相,成就修行之果,获得无漏智慧与全然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