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真实的修行?这就是第四种:因为自己有众多的痛苦,同时又看到一切众生跟自己一样也充满了众多的痛苦,也就是说,是因为看到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永不停息地轮回,所以发心为普度众生而修行成佛,这才叫做修行,才称得上修真实行。这样的真实发心就叫做“菩提心”,这样发心的学佛修行者就叫做“菩萨”。因此,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就要自利利他,就要不断救度众生,不断帮助众生解除身心上种种的烦恼和疾苦,乃至最终成佛。成佛以后也不是什么都不用干了,还是要永远地度众生。所以,只要真正发起菩提心,以救拔众生的痛苦为动机,以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精进修学,就是真实的修行。 许多人真正发心想要修行,但修学怎样的法门却决定不下,不知道哪个法门最好、最适合。所以,他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在极乐世界修行比较稳当呢,还是在娑婆世界更合适。那么,究竟在哪里修行比较好? 有的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里就不用顾虑会再退转,但又觉得在极乐世界需要修行很久才能成佛,时间没有保障;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比较快,但又担心会造种种业,后一生不知道会投胎到什么地方去,能不能再得人身,再闻佛法,没有把握。于是,对学佛修行到底要选择净土还是秽土,一直很困惑,总是犹豫不决。其实,经典里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悲华经》谈到:过去世时有一个转轮王出世,名叫无诤念,王有一个大臣,名叫宝海。两人同时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无诤念国王发愿要在净土里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了佛果,就是现今的阿弥陀佛,国土便是西方极乐世界。宝海大臣发愿要在秽土里成就众生,最终修行成佛,就是现今的释迦牟尼佛。虽然释迦牟尼佛当时还是阿弥陀佛的大臣,但他们一个在秽土修行,一个在净土修行;一个在娑婆世界成佛,一个在极乐世界成佛; 两人皆成就了佛道。 《宝积经》里也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告诉父亲净饭王,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只要发心称念西方阿弥陀佛的圣号,恒常精进地念,就能够证得佛果。当时,净饭王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回答说,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种种差别相(也就是说,世间法的大小、好坏、美丑等种种相貌、种种特征,都是由人的分别而来),要相信一切法没有自性的道理,不要去分别,坚定信心念佛。当时,净饭王和七万释迦族的人,听完佛的说法后就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实性。释迦牟尼佛知道父王已经悟入真如法性的道理,非常高兴,当下就说了一个偈子:“释种决定智,诸法不可得,释种皆得知,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名称大释种,依于无所得,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已,此释种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无畏成菩提。”释迦牟尼佛称赞说,父王等释迦族的人有很大的智慧,对佛法、对净土法门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能够发心修学,命终时候,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圆满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王往生极乐世界,在净土成佛,而他本身却是在秽土修行成佛。可见,无论是在净土修行,或者是在秽土修行,都能够成佛。 进一步讲,净土有两种,一种是从事上来说,一种是由理上而言。从事相上面来说,从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国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并且天天听经闻法。那里都是好的人、好的环境,没有生烦恼的条件,烦恼也就现不起来。过去种种不好的业没有显现的机会,慢慢忏除,业种子就败坏而不再感苦果了。这是从事上来讲,有这样的一个净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面。如果从理性上面而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清净的心地,就是极乐净土。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既然能够横遍十方,就包括了西方。因此,若能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就会显现在前了。《维摩诘经》里面也谈到:“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清除了一分的烦恼,就得到了一分的清净。心地上面所有的一切烦恼习气都清除得干干净净,就是极乐净土的当下显现了。所以,在净土修行与在秽土修行并不矛盾,只要真正发心去修行,在什么地方修都有保障,都可以成佛。 我们对佛法、对修学的法门有了清净的信心和正确的见解,发心要真正修行,应该怎样去用功呢?对于念佛而言,可以有默念、金刚念、数珠念、计时念、随机念、定时念等各种各样的念法,但最重要的是以什么心情去念佛,念佛的时候身心如何协调。如果不懂得如何用功,便容易念一念就口干舌燥,念一念就累了,麻木了,找不到念佛的感觉了。 那么,应该以什么心情来念佛呢?以下略举五种比喻来说明。第一种:比如一个孝子为报杀父杀母的大仇,无论前面的敌人多么强大,不管遇到虎豹还是豺狼,他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第二种:比如有一个人,一岁两岁的时候就与亲人失散了,长大后就一直想着怎样能够见到他的亲生父母,就连梦境中也时常现起父母亲的音容笑貌。第三种:比如过去的赴京赶考、现在的参加高考、角逐奥运金牌等,大家都全力以赴,誓争第一。第四种:比如外出办事,昼夜惦记着家里的金银首饰、钱财宝贝、古董名画等最宝贵、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非常担心它们会被人偷走。第五种:比如天气冷时最想穿衣服,肚子饿了最想吃饭,口渴了最想喝水。因此,念佛要象吃饭、穿衣、喝水那样发自内心真正所想;要象想念父母亲人那样挚诚恳切;要象惦记金银珠宝那样恒常忆念;要象孝子、考生、竞技者那样身心投入。不仅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等也至少要有这样的心情。甚至还要更专注,更勤勇,要时时刻刻昼夜六时一心精进,这才叫做真干,才叫做真正想修行。 有了念佛的真正心情,还应该怎样来协调身心?以称名念佛为例,念的时候心跟口要相应,一句佛号从嘴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回到心里,然后又从心里透过口发出来。这样循环地念,我们的身、口就渐渐与佛号相应,内心就渐渐与佛感应道交,就渐渐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最终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功夫。 生清净心、起决定解、修真实行贯穿了信佛学佛、修行成佛的整个历程。当我们具足了清净的信心,坚定了正确的知见,认定了修学的法门,懂得了用功方法时,也就没有一点虚妄,没有一点怀疑,敢斩钉截铁地说:我自己想要修行,我自己正在修行,我要尽形寿修行,生生世世修行,最后成佛!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