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三学与八正道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世尊所创立的佛教,既具宗教特性又具哲学特性。其宗教特性表现在它具有一整套细密完整的宗教义理和庄严完美的宗教仪轨;其哲学特性表现在既可与哲学共同讨论哲学范畴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哲学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佛法本身极具实践性,可以让人站在实践它的过程中敢于直面人类痛苦的总根源——无明。因此可以说,佛法所阐述的一切道理都可以用我们的身心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证验。如果一位学佛者(非是佛学研究者),在学佛过程中只注重学理论的提高和义理思辩能力的深入,而不力求佛法的实修实证,譬如进宝山而空手归来。

一、三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中的教派虽分为八宗(也有主张分为十宗的),且各宗在趣道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其行法(落实实践之法)不外都是以“戒、定、慧”三学所统摄。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或“增上三学”,它既统摄了佛法三乘的修学次第,又是佛法最基本的教义,三者之关系鼎立三足,缺一不可。

“戒”学,又称“增上(殊胜、增进)戒学”,梵语名“尸罗”、“毗奈耶”、“波罗提木叉”等不同的称呼。翻为华语可当“戒”或“律”讲,也可合称“戒律”。若分开来解释,则“尸罗”翻为“戒义”,一般可解释为防非止恶的意思,有时也可广通善恶而称“善戒”或“恶戒”;“毗奈那”翻为“律戒”,是相对于经藏、律藏而别称“教戒”的法——律藏;“波罗提木叉”翻为“别解脱”或“处处解脱”之义,即身口意等七支的过非、别别舍离的意思,也是一切戒条的总称。

有关“戒”的重要性,世尊曾在《佛遗教经》中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又说:“戒是无上菩提本。”从世尊谆谆的开示中可知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尊贵,即在于佛教四众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这其中包涵了美德、语言和身行,是佛教四众弟子的行为准则。

戒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天乘法所持的“五戒”、“十善戒”等,声闻、缘觉乘法所持的“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乘法所持的“三聚净戒”,其中的深浅差别是十分悬殊的,有些戒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有些则是包涵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中的“戒”,其功能与一个国家的法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有防非止恶的作用。不同之处则在于“戒”治人于心而法律治人于行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也可以看作是“戒”治于“心”的现实意义的体现。比如人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见义勇为”、“舍已为(救)人”等等口号,并不只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口号,确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而体现这种内涵的过程就是实践“戒”的过程。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口号在没有得到实践之前,其作用只是唤醒埋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良知。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约束力,更不具备法律效力,它的实现,纯粹基于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以及道德水准的良莠与高低。它的实现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集体素质,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个体素质。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祥和、有秩;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相帮助都是这种素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

“定”学又称“心学”、“增上心学”、“增上定学”,意指坐禅修定,令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掉举。故其正义“定”为“心一境性”之义。梵语称为“三摩地”或“三昧”。“三摩地”在佛典中又被称为“正受”或“正心行处”,“等持”等。对于“定”学的重要性,世尊在《佛遗教经》中曾劝勉比丘:“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病,行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从佛陀的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志在解脱的修行者应当努力发展潜埋在人类性格中的善良的正确的思想。为此,需要在“定”学中努力修持。通过逐步的修学,就能抑制并支配心而不成为它的奴隶、受它的支配。在具备了这样的心理修养之后,自己就能自由而不受外境的影响,随着“定”的深入,终究有一天会得见真理之光,在因缘具足的时候——趋入涅槃。

如同“戒”一样,佛教中的“定”也有多种,有“四禅八定”、有“楞严大定”等等。它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则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意志的强弱。纷繁复杂、紧张喧嚣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最易出现的心理状态便是“焦虑”和“不安”。“焦虑”源自欲望的不断膨胀而难以满足、患得患失;“不安”源自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周遭人群的不了解。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几乎全部体现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文明方面,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方面却日渐匮乏,导致人群中的部分出现了信仰危机,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若是有良好的意志力(定力),则完全有能力应付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面的矛盾冲击,也才有能力缓释压力和化解矛盾。

“慧”学,又称“增上慧学”,通常是指通过观达真理而断惑证真的一种方法或修行人断惑证真后的解脱境界。它是佛教所独具的特质,也是佛教与哲学、与其它宗教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慧”体现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成是处世哲学的范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种种复杂的社会对应关系。比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等等。如果能够在相对差别极大的种种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地轻松地扮演各种角色,即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是“入我我入”的因果关系,亦即依“戒”而资“定”、依“定”而发“慧”、依“慧”而证理断惑,从而迈向解脱。反之,因“慧”的不断提升,既可使行人在实践“戒”的止持和作持等方面更加精严和在把握“戒”的深度内涵等方面更加精当,又可使行人在“定”的修习过程当中稳稳进步、善入善出。从现实生活的方面来看,佛教的道德范畴是广泛的,但其作用只有一个:就是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语言和行为的纯洁,佛教教义中规定的一切道德准则都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心的解脱。所以,“戒、定、慧”是人类“情感”和“理智”的混合体。佛陀为此目的而教导他的弟子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一切美好生活——道德圆满和精神解脱的唯一途径。

二、八正道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戒、定、慧”三学之“入我我入”的因果特性,从其总摄的“八正道”当中也可以看出。因此,“八正道”可以看作是“戒、定、慧”三学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对其实践内容的诠释也是通过“八正道”的修学来逐步完成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