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试析禅门无上心法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俗话说:“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其窍诀为:平等成正觉,看破能放下。慈悲除业障,随缘得自在。有缘者当拜请明师口传心授。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时间上“前念不拒,后念不追”。当然也不停滞不前;在空间里上下、左右均不粘着。当然也不站立中间;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了无牵挂,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2.必须以一定的禅定之力为根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不在坐卧,更不在口争。无须内求,无须外觅。“何期白性本不动摇”,既然自心本定,所以,3.万缘放下自然得定。“放下”在心而不在身,条件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别执着妄念,当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4.放下以看破为前提。看者,勘也。破者,空也。重要的是透过、化空一切迷惑颠倒。不能只顾其表,然而,5.没有一定的理悟和实证怎么看得破?无理悟之实证是盲目的,无实证之理悟是靠不住的。同时没有一定的理悟智慧也起不来,度生缺少方便了业就慢了。那么,6.怎样才能取得真实的理悟和实证呢?佛教修行之核心为戒、定、慧三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安立了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只是提供了八万四千种方便。但“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最终目的只有一个:7.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贯穿于整个佛法修行之始终。难怪当年“六祖”大师闻经即悟。这就是佛法的智慧圆满性、方便多样性、知见全息性。即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不二法门。

具体修法似乎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给心松绑。

人生在世,总有那么多放心不下,总喜欢编些好事哄自己,同时又编些坏事吓自己。把我们的心捆得紧紧的,难得有一分钟的安宁。即所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俗事如此,佛事亦然。

佛教的上乘之法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舍”字,无上乘之法则一个字也没有。为什么?

因为从本质上讲任何高妙的语言文字都不可能讲出佛法的真谛,比如:“随它去”有随之意向,它之名相,去之方向,是相非性;“不即不离”有要不之分别,即离之对立,是相非性;“无为”也是无以有而立,为以不为而存,是相非性;就连“空”也是一种名相……

众生愚钝,不安立若干名相就无法示性。不得已就让我们暂且归结为一“了”字吧。说了即非了,是名了。因为那种“了”是没有任何主观倾向和感情色彩的。

了人我是非,了名闻利养,了荣辱得失,了圣意凡情,了苦乐生灭,总的来讲就是了却一切愿力之所达,了却一切因缘之所牵。乃是直指心性之无上妙法,那是一种无见之见,无法之法。有诗为证:“心似白云闲。”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只要我们不执著、不挂碍,世间万法相有性空,自可了却。那可不是要求我们在事相上不珍惜福报和生命,而是内心不执著、不挂碍。

就具体方法而言,时刻以众生为念是大乘佛法的精髓,那可是一种大方便。因为行善是为了不作恶,度众生是为了破我执,超越自我。同时普度三界有缘众生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我们自己的生、老、病、死“四相”和贪、嗔,痴、疑、慢“五毒”的过程。因为没有众生业力的牵引哪来的“四相”、“五毒”?

对待各种内心妄动就像面对一个路人,既不能盲目地跟着跑,也不能挡住人家的去路。

须知有分别必有执著,有执著必有内心妄动。所渭的苦乐之分别仅仅只是我们当下的主观愿望与外缘事相的顺逆有异而造出来的!假相,不可执之。所谓的散乱乃是外缘业力牵引所致,昏沉实际上是散乱的一种过度性的存在形式。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一家一家去了结债账,偿还一家就少一家,如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零星的觉悟打成一片,自可大悟。

心为体,气为用,体用本无二;心为性,气为相,性相原一体。假如我们一时修证不到位,也可借助于各种名相——烧香叩头、诵经持咒、气脉明点、四禅八定、金丹大道等作为桥梁和媒介渐次起修。以收相上见性,有中观空之效。

佛教修行本五次第,是我们的凡心有分别才生出那些次第来。上“九楼”当然可以一层一层地去爬楼梯,但对福报资粮足,上根利智者来讲那就太不合算了,坐电梯直上多好啊!这就是禅门直指人心之法存在的价值。

应缘而生的思想为智慧,它使人轻松自在。

攀缘而起的妄想造业障,它让人焦虑不安。

在诸佛菩萨眼里众生皆有佛性,因为诸佛性相一如,色空不二。

在众生眼里诸佛菩萨皆有凡情,因为众生着相贪求,不见真如。

真如佛性本来如如不动,只要放下妄想执着自然得定,无须心外求定。

所以,自在源于随缘,觉性来自平等。

几种方便说法:

1.主观愿望之倾向性与客观趋势之规律性本为一体,是我们的妄想执着生出许多事端来。淡化乃至放下那些凡夫妄念自可回归本位。即离相见性。这在见道位前是没有主动权的,所以只能修行有为之法,见道以后才有资格“当喜则喜,当怒则怒”。

2.“回归自然”。亦是自然回归,事相属于人为造作,佛性本来就是自然的,有意去回归无异于头上安头、心上添心,本身就不自然、因此,关键在于放下妄想执着。

3.“应无所住”极易让人误解为无所作为,混吃等死。为了避免走极端、出偏差,所以要“而生其心”。实际情况是只千该干之事,只干能干之事,并且是化万事为一事,转一事为无事。实属顺水推舟之大智慧,收事半功倍之良效。

4.“应无所住”的“应”字可作应该讲,也可加深一层作应对、应缘讲。“而生其心”的“生”乃是安立之假名,说生即非生,是名生。

5.气脉修法与观心之法殊途同归,通过气脉所显之相当然可以收到“以妄治妄”之神效;观心之法将更加直截了当地照见真如佛性,故曰:直指人心、

6.末法时代,阿弥陀佛慈悲,他用愿力化现一“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作为成佛的中间站,十分殊胜,我们应该万分珍视,诚心诚意地发愿往生。同时对此也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切不可着相贪求。(信息来源:摘自《普陀山佛教》)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