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3)

依大乘如来藏缘起论,佛性、心性、自性,乃绝对之物,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宇宙万法,无有一法能出其外。故从究极了义而言,不但人性中的善性、理性、向上欲求,是心性中所本具,即烦恼、恶性,亦心性中所本具,为

依大乘如来藏缘起论,佛性、心性、自性,乃绝对之物,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宇宙万法,无有一法能出其外。故从究极了义而言,不但人性中的善性、理性、向上欲求,是心性中所本具,即烦恼、恶性,亦心性中所本具,为心性本有的一种功能。天台宗依此义立“性具”说,谓“一一诸佛,一一众生,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大乘止观法门》)其性具说的突出论点,在于“性恶”(恶乃性中本具)。《天台传佛心印记》云:“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天台宗分恶为性恶、修恶两种,性恶指性体上本具能恶的功用,修恶指凡夫由无明现起的恶。诸佛亦不断性恶,只是断尽了修恶;众生亦不断性善,只不过缺了修善(应修的善行)。这种性具说,既不同性善论、性恶论,又不同于善恶二元论,可谓一种体用论的人性论。

密乘无上瑜伽则从心所乘的质、体的角度,说一种体用论的性具论。谓属于善的慈悲、智慧、方便、精进,与属于恶的贪爱瞋嫉,都是聚众生深层生理机制“细身”中两种生命能量凝聚体——“明点”的功能。阳性的生命能量凝聚体“红大”(红菩提),有活动、进取的阳刚之性,即能随善缘而出生精进、方便,又能随恶缘而出生瞋怒嫉恨,俗话所谓“肝火旺”,即红大功能亢进之意。阴性的生命能量凝聚体“白大”(白菩提),有冷静照察及情爱的功能,既能随善缘而出生慈悲、智慧,又能随恶缘而出生贪爱、愚痴,俗话说“痴情”,即有愚痴与贪爱同源的意味。凡夫因缺乏智慧,不识心性,致使明点成为业明点,与烦恼和合,将性体本具生命能量作负价值的使用,出生贪瞋,起造恶业,尝受苦果;诸佛以智慧观照,转业明点为智慧明点,使性体本具的生命能量作超越性的正面发挥,创造利人济世的最高价值。问题并不在性体上本具的生命能量,而在于能否以正智去使用它。无上瑜伽还把烦恼中的“五毒”(贪瞋痴慢嫉)分为正邪二种,正五毒指性体上本具能生起五毒的功能,如能贪的功能为不能离,能瞋的功能为摧坏,能痴的功能为无分别,能慢的功能为不退,能嫉的功能为不容;邪五毒,为凡夫由无明而起的贪瞋痴慢嫉的现行。正五毒即天台宗所谓性恶,邪五毒即天台宗所谓修恶。

由此深秘了义而言,视烦恼如怨敌,亟求斩绝断尽,只是小乘不了义的方便之说,或者说断烦恼,应仅指断凡夫的修恶、邪五毒。烦恼既然是性中本具,便不可能被断除,尤其是性体上所具能现烦恼的性恶、正五毒,是不可断的,此若断除,则慈悲、智慧、方便、精进,便都失去了根本,岂非断了佛种?故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乘,都说烦恼不须断。如果说断烦恼,应该说烦恼中的痴、无明、邪见,是必须断尽的,至于贪瞋等烦恼,应以智慧照破,以智慧转化,转烦恼为菩提,转凡夫扩张私我占有欲的贪爱为对佛法真理的法爱、对众生的慈悲,转瞋恨为精进不已的精神,转傲慢为对必定成佛的自信。就是无明,若深究其实,亦依明而有,乃本具觉性的妄动,亦宜转而不宜断,应转之为明为觉。转烦烦为菩提,被无上瑜伽称为“转位道”,作为与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大乘(般若蜜多乘)道的重要区别。实际上,转烦恼为菩提,乃大乘圆教之常谈。即大乘渐道,也说见了道的悲增菩萨,为度化众生,故意不断尽贪爱等烦恼及烦恼习气,以“誓扶习生”、“留惑润生”留作与众生结缘以方便度化的因种,只要证得智慧,能自主其心,不被修恶、邪五毒所转,而能自在回转烦恼,则烦恼不妨用为度化众生的方便:以贪爱去度多贪众生,如《华严经》中的婆须蜜女;以瞋怒去降伏暴恶众生,如佛菩萨现为忿怒威猛的金刚、明王以调伏诸魔。密乘法以有相的本尊形表示这一深义,以文坛城中文静慈祥、庄严俊美的寂静诸尊,表众生自性中的慈悲智慧,以武坛城中狰狞凶猛的忿怒诸尊,表众生自性中的精进方便。无上瑜伽还设有即烦恼为道,转瞋怒为菩提的拙火定、转淫欲为菩提的欲乐定等法门。无上瑜伽秘密三昧耶戒中,有不断五毒一戒,不仅正五毒不可断,即凡夫之邪五毒,亦不应断,只作回转。禅宗的参究法门,则是即根本烦恼中的“疑”为道,由疑而悟,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禅宗人还说,烦恼愈是炽盛的人,一旦翻转身来,见道成佛的速度往往愈快。为什么?烦恼炽盛,说明其生命能量强大,能转为修道之动力者也就大,佛不是说他是因“欲心不止故得佛”吗?烦恼炽盛,因烦恼所受的苦痛必深,由痛苦激发的道心就易于坚固,也易于由反省痛苦、烦恼而出生智慧,看破烦恼。

不用说见道成佛的圣人不能缺了烦恼的方便,即凡夫众生,若缺了贪瞋等世俗的方便,也难以过好生活。做父母者对其子女没有爱,做子女者对其父母没有爱,夫妇之间没有爱,同志、朋友、师徒之间没有爱,这个世界便会成“三冬无暖气”,社会关系便无法和谐。做父母、老师者对孩童、学生一味溺爱,必要时不严厉斥责和处罚,则难以施教。当政者对恶人、罪犯不严加惩治,社会便难得安宁。对此类顺益正常世俗生活的贪瞋,佛法是给予肯定的,在世俗谛的意义上并不以之为应断的烦恼、为恶,而说为应行的善行。

要之,对人性中正负两面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于负面的恶、烦恼之有无,而在于有无能照破阴暗面、超越矛盾对立的正智光明,在于是否以正智为宰,使用本具的正负性能。只要有正智的照了主宰,则人性中本无矛盾可言,正负两面的性能,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配合,有如人的二手、二足,缺一不可。不但正面的善等性能是至善,即负面的性恶,亦可作至善之用。若无正智照了主宰,则正负敌对,善恶冲突,从无明所生的修恶、邪五毒,乃至烦恼业种,只要一丝未尽,便会恼乱身心,障碍人出离生死。无上瑜伽等说五毒不应断,主要是说不应执烦恼为实有而视如怨敌,而非不加对治,强调不可随烦恼而转,必须观烦恼本空而转为菩提。若未得如实智,空谈圆理,口虽说空,心行于有,纵任烦恼,不予对治,乃至藉事事无碍,破戒作恶,假修密法之名,行淫乱伦,密乘称为未了悟人行了悟行,必遭恶业果报。永明延寿大师曾教诫僧徒:“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尔炼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顺逆事!”(《缁门警训》)至于未真见道而发心留惑润生以度众生、弘佛法,不愿往生净土者,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恐怕改头换面之后,连佛法也都难信。未得正智的凡夫,即使行世俗应行的贪瞋等方便,也难踏水不湿鞋,往往自恼恼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