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逻辑的感知与禅的感知(2)

再者,抽象的概念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对于同样一棵树,植物学家、美学家、樵夫可作不同的分类。植物学家注重树的生物特性,如:它属哪一科,是乔木还是灌木,它的生长情况如何;美学家注意它的外在形态,周围环

再者,抽象的概念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对于同样一棵树,植物学家、美学家、樵夫可作不同的分类。植物学家注重树的生物特性,如:它属哪一科,是乔木还是灌木,它的生长情况如何;美学家注意它的外在形态,周围环境;樵夫仅关心这种植物是否耐烧。这些分类多出于功利的考虑,使对象符合某种需要。禅者看事物没有先验的原则与固定的框架,他从自然出发看待自然,青蛙并不由于对人有益便受青睐,蚊子也不由于吸人血便被憎恨。一种更高的眼光超越了世俗的欲望,自然万物不被看作人类生存的手段,而被看作自身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癌细胞切片可以被看成一个漂亮的、复杂的、使人产生敬畏的组织,如果我们能够忘掉这是癌细胞的话。一只蚊子如果被看成是一个自身目的,就会成为一个奇妙的东西。”①禅者便是以这样的胸襟来关心世界。

范畴是最高的概念,逻辑的感知认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此岸与彼岸相互对待,这是二元论的世界观。二元论世界观认为世界存在对立的两极,每个人只能站在这一极向另一极遥望,忍受它的诱惑。因而,客观世界是分裂的,主观世界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世纪欧洲人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便是二元论世界观:他们在灵魂的炼狱与肉体的陷阱中徘徊。自然些,再自然性!禅者如此深沉地要求我们的生活。乌云与光明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自然装饰自己的不同道具;彼岸也不在冥河的另一端,彼岸在此岸中实现,体现于平凡简易的生活;灵魂与肉体原是一体,灵魂的安宁与肉体的优游自在相互关联,戕贼一方势必使另一方受到伤害。

逻辑的感知是借助语言、符号来实现的。因为理性思维无非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在现实性上无非也就是语词的联结、组合、过渡的活动。概念由语词来表达,判断是由运载概念的语词所组成的句子,推理是句子的组合。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语词,因而思维便体现为一种对于语词符号的操作活动。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不是堵塞了思维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吗?

实际上,禅宗就是要拆除这一桥梁,进而达到与世界真如的直接结合。语词符号是人们强加给对象的识别标记,但人们常把这种标记等同于客观世界,语言崇拜与经典崇拜也就是这种错觉的产物。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是在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渡过童年的,只有书做他的朋友。整日里与词语作伴致使他萌发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词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现实世界是词语世界的“摹本”而已。以后他又开始了对词语的征服——写作,他认为写作证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词语的天国里制造种种事件,而这些事件一旦用词语表现出来,它们也就随同词语变成了绝对的永恒。这是当时最孤独的人的内心独白。虽然萨特有驾驭语言的特殊能力,但面对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他感到瞠目结舌,他苦心构造的词语金字塔是多么贫乏呆板。这一点早在萨特前一千年,中国的禅者便认识到了,德山在开悟时便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②

堵塞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后,才能把视线转向自身。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终极价值如何?谁也不能告诉你,只能自己去体验。正如我不能代替你吃饭、消化一样,我也不能代替你体验。我的体验虽丰富,若一说出口,便有了拘禁、限制,离开了本义。你若照我说的去体验,你的感知便受了干扰,你便不成为你。信任自己,自足自立,人只有在没有任何依附时才会豁然洞开心眼。所以,慧能指出:“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③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在地球的上空充满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他们难得呼吸到新鲜空气,他们的心灵也布满了理性思维、逻辑感知产生的无明。在这方面,禅以它博大宽厚的精神,提供了一味医治现代人精神分裂的良药:禅的感知方式。

注:

①《自我实现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82页-283页。

②《六祖坛经)。

③见《五灯会元》第七卷。(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