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学般若 化二执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免发生种种烦恼习气,造成无量的痛苦和不安。从佛法的观点来分析,产生这些烦恼习气的根源,主要是我执和法执(也叫人我执和法我执)所造成。由于这二种虚妄执著,障蔽了本具的智慧光明,不能悟证常住真心,以致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无量苦!所以《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一)

在谈化“二执”之前,有必要对二执涵义作一些叙述。

经中所说的妄想,即是我们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所说的执著,即是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成唯识论述记》说:人我执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执是从身上起执著,法执是从法上起执著。

具体来说,所谓“我执”,是我们对于新陈代谢、变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这主要是由于自心污染、暗昧,不能了达身心等现象无非是各种因素的合成,由于在本无实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各种烦恼、迷惑。这些烦恼可概括为“见惑”和“思惑”。

“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前者就是身见(也叫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即固执自己的恶见及所依五蕴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即固执不合理的禁戒及所依五蕴以为最胜)五种;后者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如刀口,钝使如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到了初发无漏智慧的小乘见道位(即初果),不但迷于无常、无我等真理而起的“亲迷之惑”──五见与疑,一时顿断,而且依于五种妄见所起的“疏迷之惑”──贪、嗔、痴、慢四惑(如对五见贪著不舍;有人反对五见便生嗔心;不知五见纯属错误;认为五见是正确的而生骄慢。)也同时断尽。因为这利钝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叫“见所断惑”,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著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及慢,是小乘修道位中进一步思维、修习真理,渐断的惑,故叫“修所断惑”,简称“修惑”或“思惑”。以上“见思”二惑(粗惑)生灭不息,对各种事物产生分别贪爱,障碍本不生灭的性体,因此也叫“烦恼障”。烦恼障能障涅盘,招致三界内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

所谓“法执”,就是虽能了达“人我”是空,却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能了达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像水(液体)在0℃时,可以变成冰(固体),而在100℃时,便可变成水蒸汽(气体), 客观条件(温度)变化了,事物便随着起变化。《楞严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然缘生缘灭都是虚妄,所以生即无生,灭也无灭,都无自性,所谓“法我”也是空的。造成法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见思粗惑虽去,而尘沙、无明等细惑未净,不能了知事物的真相和实性,因而使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境界受到障碍,所以也叫智障或“所知障”。所知障能障菩提,招致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烦恼障是从当体立名,所知障是从所障立名,由于无明障蔽,使所知之境不能显现,故叫所知障。一般以为所知的知识、学问等等能障蔽自性,这不是“所知障”的实际含义)。

此外,我执和法执都有“分别”和“俱生”的不同。由分别起的,是见道位中所断;俱生起的,是修道位中所断。

如“分别我执”,是由于后天不正确思想的虚妄分别以及邪师邪教的引导所造成,属于见惑的范围,小乘初果入见道位时,便能顿断(相当于大乘别教初住位,圆教初信位。)。

“俱生我执”是先天与生俱来,对境自然而起、不待思察的我执,属于思惑的范畴,在小乘修道位中渐断之,至四果(即阿罗汉)断尽(相当于别教七住位,圆教七信位)。

“分别法执”则相当于“尘沙惑”。这是一种度生的惑,是以劣慧为体。由于学人不识如尘如沙之无量法门,以度无量众生,因此障于化导。入大乘见道时(即别教初地位,圆教初住位)便能顿断。

“俱生法执”属于“无明惑”,在大乘修道位中渐断之(别教断十二品无明,圆教断四十二品无明)。

《华严经十行品》说:“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菩萨摩诃萨以能如是无所著故,于佛法中心无障碍。”

(二)

一切凡夫由于我执和法执,枉受无量身心大若,因此必须实践佛法,逐步转而化之,才能获得自性本具的无量光明和自在。

由于人们根性、因缘千差万别,因此在修持方法上,因病设药,法门无量。但无量法门,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摄心为戒,以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交资,便能去执化障,成就觉性;而止观法门则是得定开慧的重要功夫。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的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足,定慧互资,则始觉与本觉合一,便能破小我的执著,而悟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三)

这里特将般若观照法门的具体下手方法,作一归纳和介绍。

观心方法的重点,是要随时随地回光返照当下的心念。在初下手时,宜于静中进行,先结跏趺坐,调整身、息,放舍万缘,合目断光,细细静看(观即是看)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这时定觉妄念忽来忽去,生灭不停。我只是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不舍。由于妄想分别被自心所照,便能湛寂不动,随着观力的深入,无不逐步消于无形。妄念再起则再观,反复用功,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在静中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寂寂无念,却了了常知,就与般若自性相应。这是第一步,可说是由照而住的“照住”功夫,也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住”功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