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中国佛学“体用”义略疏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体用是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创性范畴,它作为一种思想主题与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系统中。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质与思维表意模式就是一种体用模式。当代中国哲学界有人认为体用范畴,可以析为四大主要关系:一是质能关系,二是常变关系,三是本末关系,四是实幻关系。其实它与有无、生灭、一异、性相、能所、理事、动静、心物、隐显、形神、真妄、名实、时空、阴阳、道器、因果、内外、权实、染净、迷悟、智如等概念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实质就是体用范畴与诸多概念范畴关系的引申与拓展。体用论若从现代思辨逻辑维度演绎分类,至少可以划分小唯物体用论、唯心体用论、唯理体用论、唯神体用论;体用实有论、体用实无论、有体无用论、有用无体论;体用不一论、体用不二论、体用互交论、体用不定论;形上体用论、形下体用论、外在体用论、内在体用论;体中体论、体中用论、用中体论、用中用论。再用现代知识结构来划分,可以再划分出本体论的体用论、宇宙论的体用论、认识论的体用论、人生论的体用论以及方法论的体用论。

中国化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体用观不外乎是如上各种体用论演述而已。下面我们用料简演绎方式对如下各种体用论及诸多相关概念范畴作一分析探究,从而从理性维度澄明体用论的深刻内涵与实质。

所谓唯物体用论者,认为物质为一切存在的本原本体,万物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都是本体本原的作用。所谓唯心体用论者,以心为本体,以万事万物为心之所发的妙用。唯心有二:一是主观唯心,二是客观唯心。所谓唯理体用论者,以一切存在的所以然为共相理体,而以万物万事为理体的妙用。所谓唯神体用论者,以神秘的意志实体为本体,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神体而创生的,被创生之一切就是神体的妙用。唯神有四:一是大神,即一元大全神;二是小神,即多元个体灵魂;三是外在神,即创世神;四是内在神,即泛神。所谓体用实有论者,认为体与用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之事理。所谓体用实无论者,乃虚无主义的存在观,是断灭见、顽空者。所谓有体无用论者,认为本体是实有的、永恒的,而用则是幻有的、无常的,体真而用妄。所谓有用无体论者,认为存在是永恒变化的功能业用,并无不变的实体自性存在。所谓体用不一论者,认为体与用是异体之存在,体与用不是一个东西。所谓体用不二论者,认为体用是一个实体,体为整体,用为当体功能,用不离体,体即有用,体用一如。所谓体用互交论者,认为体与用是互依交感而成体用。所谓体用不定论者,认为体与用都无定性,体无定体,用无定用,体用皆依缘而假立。所谓形上体用论者,用抽象性思辨安立逻辑关联的体用关系,也有用神秘直观和超然玄想所构成的终极存在与现实的关系图式。体是大全整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所谓用就是大全之体的妙用,其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为形上体用论。所谓形下体用论者,指以常识经验概括出来的素朴存在关系,体指形体,用指形体之作用与功能体用,是直观的事物实际情况,是为形下体用论。所谓外在体用论者,指事物外界器体器用的体用观。所谓内在体用论者,指心思观念界的概念之体用观。

体用范畴如果细分可以把体分为体中体与体中用,把用分为用中体与用中用。这个体用划分是一种思辨形式与方法,可以作为方法运用在对具体事物的分析研究上。它本身是一个抽象范式。下面我们再对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以及方法论中的基本问题与体用范畴的相关性做一略析。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终极本体与相对现象的关系问题;宇宙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与规律的问题;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认识与事物的关系问题;人生论的基本问题就是意志与行为的关系问题;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原理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学术是以人为本,讲人天合一,所以在中国学术中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支。如果要依中国学术道体观来判释如上哲学五论,则是本体是体,现象是用;存在是体,规律是用;认识是体,事物是用;意志是体,行为是用;原理是体,技术是用。体用范畴若运用在质能概念关系时,有把质当成体,把能当成用者,也有把能当成体,把质当成用者,这就是唯物与唯能的本体观的区别。体用范畴若运用在常变概念关系时,有把常当成体,把变当成用者,也有把常当成用,把用当成体者,这就是唯事与唯理的宇宙论之区别。体用范畴若运用在本末概念关系时,有把本当成体,把末当成用者,也有把末当成体,把本当成用者,这就是唯有与唯无的区别。体用范畴若运用在实幻概念关系时,有把实当成体,把幻当成用者,也有把实当成用,把幻当成体者,这就是唯真与唯妄的区别。中国传统学术主要对本体论与宇宙论阐释得多,对人生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并无严格的范畴体系辩证。所以用逻辑范畴方法来考证中国学术的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没有确定意义的结果的。中国道统认为,人天合一,讲天道即是讲人道,体用是不二的,所以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实质上就是一个道体体用论。体用范畴作为一个名相,它有工具性作用。但是体用范畴是否有效,那必须要概念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其指称与指谓要如实相应实际,否则就是一个虚概念。体用范畴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概念由来甚久,早在《易经》就有运用。如“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显诸仁,藏诸用。”“神无方而易无体”。“百姓日用而不知。”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礼记·礼器》中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最早把体用概念用在一句话里的是《荀子》一书。如该书《国富篇》中云:“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性一对范畴之运用,则是在魏晋时代。王弼(226—249)是较早运用体用范畴表达玄学思想的思想家。他在《老子注》中云:“虽盛德大业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常变与本末问题。质能问题主要是唯物论者所关注,然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纯唯物论不是思想主流。实幻问题主要是中国化佛学所关注。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交流。中国化佛学实质就是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中国化佛学的主题是由印度传入的,但是答案、解释模式与方法则是中国本土观念的。因此,中国化佛学与印度本有佛学是有差别的。中国化佛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佛学化,也可以说是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化。作为一种新的化合物,中国化佛学它既不同于印度佛学,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它既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基本问题,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念与方法。中国化佛学中体用范畴就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化佛学的体用范畴加以分析,从而辨别出体用范畴的语义功能及其概念限度,由此来权衡中国化佛学、印度本有佛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理论得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