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六即佛”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在《摩诃止观》中,大师引用《涅盘经》中贫女宝藏之喻,对六即佛之义加以和会:“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即是理即佛,“知识示之,即得知也”即是名字即佛:“耘除草秽而挖掘之”即是观行即佛也;渐渐得近。即是相似即佛;“近已藏开。”即是分证即佛也“尽取用之”,即是究竟即佛也。《涅盘经》中尚有一则力士额珠的比喻,表明佛性不失的道理。经中说,有一力士。额上有颗金刚珠,因与其他力士角力相扑时,其他力士头触其额,珠嵌没于肤中,都不知是珠所在,遂怀疑失去此珠,当时有一良医,以种种方便,除其失珠之疑。并示其额珠所在而显现之。智者亦用此喻为“六即佛”之义作个注脚:额珠没于肤中而不自知,喻各人皆有佛性而不自知。即为理即;良医以种种方便除其失珠之疑,即是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三位,并示额珠所在而显现之,即分证、究竟之位。智者大师所提出六即佛义,是对台宗理论宝库一重大贡献。荆溪大师说,“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

有少数暗证禅人,以为一经开悟,就认为万事大吉,将自己置于佛的同等地位,“强调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而以圣者自居,高唱:“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若问他修证位次,则茫乎不晓,这种禅人,严格说来,是增上慢人;另一部分人,唯重教理研究,对名相之学,造诣极深,但认为断惑证真,成就佛道为高不可攀,不能以教印心,直下承当,始终以下劣凡夫自居。若能了达此六即之义。即能克服这二种人之过失。为什么呢?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必须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必须论即。如深水浅水,同一湿性。懂得即而常六之理,就可避免行人起增上慢;相反,懂得六而常即之义,就能策励行人不生下劣之心。

蕅益大师之《教观纲宗》对常通别圆四教,都有论六即佛之文。但藏通别三教而论六即,此是权义,只有圆教,才是实义。何以故?藏通二教,仅断见思,未破无明,何来佛果?故可不论;别教虽破无明,仅十二品,只有分证资格,没有究竟佛果,亦可不论。唯圆教方可论六即佛也。本文即就圆教而论六即佛。

一、理即佛。理即理体,此体生佛同具,约佛边说,即佛所证之法身,约生边说,即是众生介尔一念之心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即三恶道众生,亦皆具此理体。含生具此,诸佛证此,生佛虽殊,理无二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则惟论性德,不论修德也。普润大师理即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理体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达万法唯心,随拈一法,体即法界之理,故凡所作为,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也就是说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于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佛性之理,天然性德。迷而不知,今行人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者自阅经教,始悟佛性之理,不生不灭,当体即是,并依之而开圆解,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介尔心起,体即法界。一念如此,余念亦然。此即名字即佛也,乃修德之始。但明理有深浅之别,浅则但知名字,深则见与佛等,蕅益大师所证,即是此位,所谓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是也。此位历时甚长,圆教五品外凡位之前,并属此位所摄。以仅知名字,未能断惑(见思二惑)故称名字即佛。普润大师名字即佛颂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或善知识开示,方知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行人反悔过去之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

三、观行即佛。上来名字位中既开圆解,知有佛性理体而起观照之功。依圆境起圆观,境智相应,观心不息。智者大师说,“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因此得以圆伏五住烦恼,此即观行即佛位,亦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以此五法自行,称五品弟子位。以此五法化他。称五品法师位。以尚处于未见真理,身是有漏,故云外凡位也。普润大师观行即佛颂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观照法身理体,念念皆觉,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以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

四、相似即佛。此指行人从观行位后,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依稀见到法身理体。由于无明未破,虽见而不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即佛也。此乃圆教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断惑之历程如此:初信断见惑。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利根二信即断。钝根三至七信不定,但至七信必定能断也。八至十信,则任运断界内尘沙惑。(界内尘沙惑,指对三界内如尘如沙之法门不能偏知,无法对界内之机观机施教,障于化导,故名为界内尘沙惑)。普润大师相似即佛颂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两惑。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空,但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白内障),空中见华也。

五、分证即佛。行人从相似位进一步加工用行,至此破一品无明,证入圆教初住之位。初住位即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众生。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如普门示观。”从此发无功用道之真修,进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破二至四十一品无明,皆属此位所摄。此即分证即佛也。”普润大师分证即佛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