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诚信守法与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诚实守信,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保证。佛教的根本戒条里有“不妄语”一条,做到不妄语,首先就要诚实,有了诚实才有信誉,才会受到人的信任和尊敬。佛陀对诚实守信的人非常赞赏,他曾经夸奖“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诚实入心,所言知时。”鸠摩罗什也认为“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可见诚实守信不仅为世俗社会所提倡,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做人最重要的准则。 佛教一直强调世法要与出世法统一,在佛门内部,有着严明的清规戒律,它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因果规律的敬畏,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佛教对当今人们从内心养成遵纪守法的理念,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古时人们坚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来励志修身,佛教也提倡此一思想。正是历代佛教徒宁静淡泊、高风亮节的行持,扶世导俗,维系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因此他们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佛教也得以广为传播。 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信仰产生重大影响。 五、人间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 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求生净土是净土信仰者的实践宗旨,往生净土是净土践行者的理想的终极归宿。在近现代,佛教在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下,一批具正见,有远识的法门大德对佛教进行了契时、契机、契理的改革和创新。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其后印顺导师在此基础上力倡“人间佛教”,对佛教理念的全新诠释给佛教带来了一股清流,开辟了佛教发展的新气象。对净土的诠释,太虚大师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说法,他说:“佛学所谓的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同时也把天国净土和佛国净土回归到了人间净土和心灵净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从佛教人间净土的层面看,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种关系,四种关系协调发展并达到和谐状态,社会即能实现和谐局面,人间亦将成净土世界。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佛教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里包含了和谐社会的一切特质。佛教必将以其理智型的信仰特征、自主型的信仰动力、自律型的信仰操守、务实型的信仰践履、圆融型的信仰轨则,协助党和政府共同缔造和谐社会这片人间净土!(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