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人们还是披着赤衣的。但是,汉地天气寒冷,仅仅三衣是不能御寒的。根据佛陀允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在三衣之外再加上其他衣服,这就是衣的种类中的“听衣”。所以,汉地僧人的服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服,就是为了御寒对汉地原有的服装规定了颜色,稍微改变其式样而成为固定的僧服,这是僧人日常穿着的,另外一类是法服,就是三衣之类,只在社会佛事期间穿着。
所以,汉地僧人的服装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了当时印度传来的僧衣的式样;另一方面,不得不适应汉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及民族风俗等;同时有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因素介入。
1. 三衣式样及颜色的演变
三衣原来展开像一块方形大床单,它的穿着方法是将整块布的一边由左肋绕披到右肩上。传到中国后,在左肩穿贴处缝上一个钩,在胸前缘边作一个纽,用来防止衣的脱落。后来,胸前的纽用一个牙、骨、香木等质料制成的圆环(称为“哲那环”)搭在钩上,显得方便和漂亮多了。
三衣的颜色更是体现了汉地所独具的许多特点,如金裥衣、赐紫、赐緋、赐黄等。
金裥衣是指用金缕织成的袈裟,又称为金 袈裟、金色衣、黄金叠衣、金色叠衣。《贤愚经》卷十二记载,佛陀的姨母摩诃?波提夫人曾经亲自手织金色的叠衣,想送给佛陀,佛陀使乔昙弥施舍给众僧,众僧不接受,又还给释迦牟尼佛,后来让弥勒佛披着。《长阿韩经》卷三、《佛般泥洹经》卷下则记载佛陀将要涅磐时,弟子富贵献给佛陀黄金叠衣,佛陀于是为他宣说妙法。《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佛陀将袈裟传给弥勒,于是衣钵相传成为坲教师徒授受的重要手续,这种袈裟渐渐带有传法的意味。至于汉地僧人穿这种袈裟,大约始于五代北宋初,并且迅速传到东北亚地区。《宋高僧传》卷二十八中记载,高丽国王曾送给永明延寿“金线织成袈裟”。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身披黄色或红色的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或许便是源于金 衣的缘故。
赐紫、赐绯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将世俗官员服装的颜色强加给佛教,使出家人袈裟的颜色变成官服的颜色。唐宋时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则为绯色。但是,官为不及而有功,或者因为皇帝宠爱,可特别赐紫或赐绯。紫色与绯色都不是佛教戒律所允许的,但是朝廷仿照世俗的官制,赐紫袈裟给一些有名望的高僧,以表荣耀。《大宋僧史略》卷下记载,唐武则天时代,法朗等重译《大云经》,假托符命之言,认为武则天时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有功,武则天于是封法朗、薛怀等九人为县公,并敕赐紫袈裟,这是僧人接受赐紫的开始。唐玄宗时,沙门崇宪以精通医学治病有效而蒙赐绯。
明太祖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诏规定各宗派僧人常服与法服的颜色,禅僧的常服是茶褐色,青色的绦子,玉色袈裟;讲僧的常服是玉色,绿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教僧的常服食皂色,黑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现在出家人袈裟的颜色也有很多种,如褐、黄、灰等,地位稍微高的出价人如方丈穿烈火红色,但是并没有宗派的区别。
另外,还有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服”——海青,这是现代缁素二众礼佛时和比较正规的场合合用外衣。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所以又称为“大袍”。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时穿大袍,将三衣中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只可穿大袍,不批袈裟。海青是根据隋代以后天子所穿的黄袍稍加修改而成,江苏吴中之地将广袖的衣服成为海青,因为僧袍的袖广,所以援引其名,成为“海青”。同时,“海青”更有一些引申的含义,称僧袍为“海青”是取大海的浩瀚深广,能容万物;取大海波浪的飘逸洒脱,自在无碍;取大海色泽青出于蓝,代代更胜,意在鼓励策进,不同凡俗。
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仍然有一些特别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复叠缝制而成,称为“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逢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称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但是,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穿凿附会之谈,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清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
海青其实应该是比较正规的常服,中国佛教的出价人在举行法会时都会穿海青,所以它更具有法服的意味。
2. 僧人的常服的演变
在佛教传入之初,僧人的常服与俗人一样,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所以沙门有“缁衣”的称呼。三国南北朝的老百姓穿的是白色的不带花纹的素衣,黑白相映,僧和俗两种人也就并称为“缁素”。周武帝因为谶语,认为穿黑色衣者将会灭掉朝廷,所以禁止出家人穿黑衣,而改穿黄色,于是僧人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明太祖时期,对出家人的常服也加以规定,但是反而更促进常服颜色的多样化。
民国以前,出家人穿的常服有“长衫”、“二衫”、“三衫”。这些衫的款式,是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起来而制成的,钮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长衫的颜色,有黑色的、灰色的和褐色的。长度长及脚背的,叫做长衫;长仅过膝的,叫做二衫;长及膝的,叫做三衫。长衫是出家人的外出服装,显得非常庄严、飘逸,现在仍然非常流行。二衫是平时在寺院里穿用的,三衫是在工作时穿用的,二衫与三衫现在一般很少见。
民国时候,太虚大事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长衣和短衫裤。他所设计的长衣,长度刚刚及膝;领子是用两层布片复叠缝制的,胸前中间开启对襟,钮扣钉在对襟的边缘上。这种长衣因为是由太虚大事所倡导,所以当初都成为“太虚褂”,后来又改称为“罗汉褂”。 罗汉褂虽然省布料,行动较为便利,但是它的款式格调不如偏襟的大长衫庄严雅致,所以穿它外出的人,为数不多。
太虚大大师所设计的短衫裤,上身是短短的衣衫,下身是肥长的裤子。这种衣裤,是中国出家人的里层服装,是穿在长衫里面的,也可以当为“睡衣裤”穿用,但是现在许多出家人都穿在外面。短衫的缝制式样与对襟的罗汉褂上半身一样。裤子原是我国民间的古式长裤,只是比较肥长而已,穿着时必须把膝下的裤管纳入僧袜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