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的称谓及职称(2)

中国自姚秦以后,由于禅宗的兴起和百丈清规的制定,逐渐形成寺院 管理制度。职位制度比较明确,宋代以后,诸宗融合,除密寺外,一般较 大寺院皆循此制,以迄于今。 此外,佛教寺名、刹名,亦复多样复杂。大体上说,


  中国自姚秦以后,由于禅宗的兴起和百丈清规的制定,逐渐形成寺院
管理制度。职位制度比较明确,宋代以后,诸宗融合,除密寺外,一般较
大寺院皆循此制,以迄于今。

  此外,佛教寺名、刹名,亦复多样复杂。大体上说,中国寺院开始,
一般均是律寺,因戒律为修行基础之缘故,禅宗兴起,参禅者与持律者往
往不能协调,且禅法多有创新设施,于是禅宗脱离律寺而别建禅寺。禅宗
之前,有专以讲经说法为主之寺院,如天台宗之讲寺。宋以后,禅、教、
律三派并立,寺院亦大体分为禅寺、教寺、律寺,亦有称为禅院、教院、
律院。鉴于现今寺院,特别是重点寺院,大都是古寺院,历史悠久,命名
有由一仍其旧,不变为宜。新建寺庙命名,可暂一律名寺,待佛教寺院新
的管理制度明确后,再行统一规定为好。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时至今日,由于佛教自身建设不够,加之
世俗影响渗透,称谓的泛滥已到非整顿不可的时候了。诚如赵朴老所指出
的:

  “现在人们称呼有时太滥,往时‘爷’、“少爷”、‘老爷’、‘老
太爷’、‘太老太爷’等等,流至佛门,‘师’、‘法师’、‘大师’等
等,乃至将古代之‘三藏法师’改称‘三藏大师’。‘大师’难道比‘法
师’尊贵?

  “鉴于佛教界称呼颇滥,任何比丘皆被称法师,有时对法师尚不过
瘾,改称‘大师’,已发现将‘三藏法师’改为‘三藏大师’者,与世俗
之‘老爷’、‘老太爷’、‘太老太爷’无异。称‘法师’、‘佛爷’,
连云南上座部佛教也沾上了这一不良习惯,必须矫正。”

  朴老郑重指示:“对比丘(一般僧人)称‘师’即可,‘法师’称号
不宜轻易给予。具有法师资格者则称法师”朴老还指出:“还有‘活佛’
之名亦宜改,此系汉人之不懂佛教者叫出来的。藏人仅称为‘朱必古’,
即‘转世者’,可译为‘转世尊者’,简称为‘尊者’。”

  朴老这些指示,对目前佛教界(包括三个语系)称呼太随便太滥的敝
病,真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重视“正名”,“唯名与器,不可以假
人”,何况佛教“八正道”中,“正语”一道是其他七个正道的载体和表
现,讲经说法,举办佛事活动等等,都需“正名”、“正语”,方能弘法
利生,成就法务。而且佛教称谓,不但关系佛教教义的正确发扬,关系佛
教自身建设的健全,而且关系社会口语的净化,关系众生口业的修持,作
为历史文化现象来说,它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佛教所说“共业”的重
点之一。密教以“真言”命宗,即因三业集中表现于口业,“真语即真
言”。佛是如语、实语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世法如此,
佛教亦不例外。

  鉴于兹事体大,建议中国佛协教制委员会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同
组织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分 两步走。一个方面是关于佛教
通常称谓的问题,如上述“大师”、“法师”、“活佛”之类,第一步,
通过七届佛代会,作出决定,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行。第二步,对佛教
称谓问题,经过调研,作出统一规范化的规定。这是佛教教制必做的基础
工作。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佛教学位和职称问题,它与佛教教育制度是紧
密相连的。第一步,也可通过七届佛代会或常务理事会,作出必要的决
定。第二步,联系佛教教育制度的健全,建立较为完整的佛教教育学位学
术及修学职称制度。

******************************************************
【录自:《佛教文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