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2)

我们生在现代这个时代,本身里面的烦恼习气很深,外面名闻利养的诱惑,比过去不知道要加强了多少倍,你那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心定不下来,你的学术就得不到。你看 印光 大师在答覆许多人向他请教的时候说,「一分


  我们生在现代这个时代,本身里面的烦恼习气很深,外面名闻利养的诱惑,比过去不知道要加强了多少倍,你那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心定不下来,你的学术就得不到。你看印光大师在答覆许多人向他请教的时候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是从诚、真诚恭敬当中得来的。没有真诚恭敬,老师不教你,老师为什么不教你?教你,你没有办法吸收,你领悟不到,换句话说,白费精神。不是老师不教,不是老师吝法,是你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老师没有不慈悲的,我们向老师求学,老师肯教,欢喜教你,原因是什么?你肯接受,你肯认真的学习,我们讲好学,你才真正能学到东西。

  从这么多年来,我们自己现在也有这么大的年岁了,回过头来细心去想想,去观察。想想自己当年求学的经过,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但是我们自己做到了。这个做到是从小养成尊师重道,这个养成是在十岁之前。我生长在农村,十岁才住在城里面,真正的教育是在农村时代学习的。那个时候有私塾,父母跟老师教的,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私塾教育,懂得一点尊师重道。而尊师重道,父母跟老师教导的那一幕,让我们一生都不能忘记,印象太深了。

  六、七岁上私塾,第一次上私塾,私塾只有一个老师,同学大概有三十多个人,一个老师。我父亲带著我,带了礼物,到学堂,那时学堂是祠堂,在祠堂里头。先向孔子的牌位,那个牌位上写著「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古礼!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跟著拜。拜完之后,我父亲就请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你想我父亲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老师说话我们还敢不听吗?我们父母对老师这样的敬重,老师要不认真教导学生,他能对得起人家父母吗?这就是孝道跟师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学来的。所以一生对老师决定不敢怠慢,这从小养成的。现在哪有这种教育?没有了!不但你们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这从前的教育。

  这个教育在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比较闭塞、落后,至少要断掉八十年了。可是一般城市至少要断大概是九十年到一百年,像香港至少会断掉一百五十年,断掉了。为什么?外国人进来,所以中国东西就没有了。愈是大都市断的时间愈长,在闭塞的农村里面还要短一点,我们是中日抗战的时候,把中国社会整个打乱了。所以有这么一点点影响,这一点影响真的影响了一生。

  我到台湾去的时候,我是一九四九年到台湾,举目无亲,一个人。非常想学!想学,进学校是不可能,为什么?缴不起学费,自己还要工作养活自己。所以打听好的老师,那时候确实我认识了十几位名教授,怎么认识的?自己写信,写信给他们,自己推荐自己。我写的信都是用毛笔,工楷,写得很恭敬。我自己写的文章寄给他们看看,目的是希望做他的旁听生,到学校去旁听。也有很多老师收到信给我回信,见了面就认识了一批学者,他们对我都非常好。

  以后我是专门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而为我特别的开班。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面,在他家里小客厅,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我们感觉得老师的恩德很大,但是究竟什么原因他这样子特别开班来教我,没想到。到现在我们自己明白了,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的真诚恭敬。我们自己没有能力缴学费,连供养一分钱没有供养过,特别开班来教学。我们当年想的只想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个老师,有个穷学生真的肯好学,他来找我,我要不要教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有一番真诚的心、好学的心,我相信老师一定要不会辜负你。就这么个念头,敢跟这些教授们写信,真的收到效果。所以真诚恭敬。

  到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就明白,你看现在也很多人写信给我,字都是很潦草,潦草到很多字我都不认得,你说这种学生还行吗?找到像我这样的学生,用毛笔工工整整写封信给我,我一个人都没有找到过。所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心浮气躁,他没有诚敬。不像我们当年年轻的时候,对老师那么样的真诚恭敬,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人家肯教,真正把你当作学生看待,认真的来教导你。我们接受老师的教诲,确实是依教奉行,不折不扣,真做到。对老师就跟对父母一样,所教诲的一定要认真奉行,老师决定不会指错方向,所以一生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要从根本上来学习,过去没有学,现在补习。就是认真落实《弟子规》,落实《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弟子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有这个基础之后,你再学十善业道,落实十善业道就不难。没有这前面两个基础,十善业道很不容易做到,你也很难理解,虽然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容易理解。有这三个基础,出家人再加上《沙弥律仪》,那就很容易做到。

  这些经典里面所教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那是性德,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明心见性之后,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这几本书,没有一丝毫的勉强。圣人、佛菩萨他做到了,所以这不是他制定的规矩,叫人家要遵守,不是的,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我们见了性,觉悟之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跟这个是一样的。所以说佛佛道同,中国人常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世间圣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出生的,他们一生的思想言行大致上都差不了好多,性德的流露。

  所以这四样东西,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本善,儒家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的本善。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做不到,我们就要晓得,我们已经不善,违背了本善。佛说了,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现在看看都做不到,我们已经不是佛;我本来是佛,现在已经不是佛。违背了自性,就不是佛;违背了本善,这就错了。所以那是我们的本善,那是本来是佛。

  我们如果能把这个做到,然后佛给我们制定,团体生活要修六和敬,中国圣人常讲的和为贵,宇宙是详和的,世界是和睦的。我们一个人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是和睦的。如果不和,人就生病,所以和是性德。为什么会不和?佛讲的很清楚,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和;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自然就和。所以中国人讲太和、讲中和、讲保和。佛给我们讲六和敬,六和敬是从自己发展开到整个宇宙、到一切众生,这叫真正庄严道场。所以道场里面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佛菩萨的教诲,落实佛菩萨的教诲。终极的目标就是你要真正证得佛菩萨的果位,这才叫真正庄严道场。所以,庄严道场不是在香火鼎盛,人众很多,不是的;是在这个道场有没有真正开悟、证果的人!有开悟、证果的人,那才叫真正庄严。我们要懂得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